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實施,教學情境的創設已成為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很多教師都注重通過“情境”來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也存在牽強、泛濫、流于形式、不科學地應用教學情境的現象。我們應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下面本人就結合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 創設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幾乎少不了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個好的情境的創設是對教材的補充和加工,是對數學的發展和創新,是對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喚醒和提升,是對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的有力措施。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合理安排時間”這課時,讓學生合理安排吃感冒藥這題,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教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這樣合理安排,像最近天氣越來越冷,而且變化無常,很容易感冒,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暖,多喝開水,不要像老師一樣不小心感冒了,很難受的,中午我想趕快吃完藥休息,在休息之前要做這些事(課件出示):
找杯子倒開水 1分鐘
等開水變溫 6分鐘
找感冒藥 1分鐘
量體溫 5分鐘
首先,請同學們幫幫忙,應該怎樣合理安排才能讓老師盡快休息?其次,學生嘗試練習。最后,指名回答。
學生:找杯子倒開水1分鐘 等開水變溫 6分鐘
感冒藥 1分鐘
量體溫 5分鐘
教師:謝謝同學們,有了同學們的幫忙,中午老師就可以盡快地休息了。
上述教學案例,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將數學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把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學習情境中,讓學生主動的參與,積極的探究,讓數學教學多一點“生活味”、少一些“數學味”,從而也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
二 創設競爭的情境,體驗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每一個孩子都有爭強好勝,渴望表現自己的心理。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依據教學內容,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競賽熱情,讓學生在緊張的競賽情境中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特性”中,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男女比賽,你們說誰會贏?
學生:男生贏。
學生:女生贏。
教師:男生中選一個最壯的、最大個的。從女生中選一個最小的、最瘦弱的??催@種情形,你們說誰會贏?
男生:男生贏。
女生(有氣無力):女生贏。
師:讓男生拿一個三角形,女生拿一個四邊形。老師喊一二三,看誰先把手中的框架圖形拉變形誰就贏。結果女生輕而易舉的贏了這場比賽。(全班女同學沸騰了,激動得發出歡呼聲。)
教師:男生輸得服不服?
學生:不服。
教師:為什么不服?
學生:因為四邊形容易變形,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
通過這場男女比賽的游戲,讓學生體驗到四邊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識,也使學生在課堂得到了滿足、興奮,學習樂趣,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念和勇氣,而且師生的情感更加親近融洽。
三 創設語言的情境,營造學習的氛圍
情境不僅是“一種刺激”,而且是教學目標相應的知識活動。與情境活動相應結合的一種人為優化的場景,這種有意識創設的,優化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啟迪下,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場景,如臨其境,不僅促使全班學生全神貫注地認知,而且激發學生有情感地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特性”中,讓學生認識三角形的作用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教師:三角形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不僅是在美觀、建筑方面,它還有其他很大的作用。課件出示:
教師:這些房屋為什么沒有完全倒塌?是因為下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支撐著,所以沒有完全倒塌。看到這些畫面,同學們心中有沒有感慨三角形的作用好大啊!
教師:在感慨之余,這些畫面,不禁讓我們想起地震帶給人們的巨大災害,多少個家庭一瞬間支離破碎,多少個讓人撕心裂肺、生離死別的場面,那絕望、期望、無助的眼神,那些畫面,讓人不忍回憶,不敢回憶,想想現在的我們,確實應該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而感到欣喜,應該要更加熱愛我們的生活,珍惜我們的生命。
教師: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假如現在地震來了,我們應該怎么辦?
學生:跑出去。
教師:能跑的話,要跑到空曠的地方;如果現在已經跑不出去了,那應該怎么辦?
學生:躲起來。
教師:要躲在哪里呢?
學生:躲在桌子底下。
學生:躲在門后面。
學生:躲在椅子下面……
教師:老師不躲在桌子底下,天花板因強烈的震動而倒塌,會把床、桌子等壓垮,而躲在下面的人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老師要躲在有三角形的地方。課件出示:
教師:這些家具受到倒塌物品的壓砸,而躲在一旁的人也能夠取得生存的空間,科學家把這三角形的地方稱為“救命三角區”。
從這個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時而與學生一起沉思,時而與學生一起感動,時而在學生疑惑處輕輕一撥,時而對學生的真切感悟會心一笑,讓每一個孩子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深化,從中不僅帶給學生數學知識,又教給學生一些防震知識,還帶給學生“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真實體驗。
四 創設問題的情境,營造探究的氛圍
學生的潛能和智慧需要激發的載體,學生的思維需要自由揮灑的空間。“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能成為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疑問,營造探究氛圍,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大膽質疑。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三角形三邊關系”中,其中一個教學片段華應龍老師是這樣創設的。
教師:用兩根吸管能拼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不行。
學生:兩根吸管只能拼成一個角。
教師:把一根吸管剪成兩段,比一比看哪位學生拼成的三角形最規范。
教師:老師發現有的小組拼成,有的小組沒拼成。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學生:拼成的是怎么拼的?
學生:為什么拼不成呢?
教師:對呀!拼成的為什么拼成?沒拼成的為什么沒拼成?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
(拼成三角形的學生上臺展示并說明)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能拼成?
學生:符合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指名上臺再拼一次)
教師:這樣能拼成三角形嗎?如果剪短是什么樣的呢?
(師動手剪)
學生:那就更不能拼成了。
教師:為什么不行?三根小棒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才能拼成三角形呢?
這里,華應龍老師雖然沒有復習三角形的概念,但他一直抓住學生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幾個環節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說是讓學生拼三角形,其實是一次嚴密的思維訓練。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從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決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靈活多變的課堂結構。讓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活,學生的靈感不斷被點燃,課堂中時時閃耀著學生智慧的火花。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