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析了高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的引導策略,以期為提升高中生閱讀能力,加強高中語文教學質量而獻計獻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閱讀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19-01
閱讀是鑒賞的基礎,只有多讀并且會讀,才能達到鑒賞的高度,進而才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提升人們的文化涵養。在傳統的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詩歌的處理僅停留在教材層面,即只關注教材中的幾首詩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但歷年來的教學實踐證實,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效果甚微。因此,要加強對學生的詩歌閱讀引導,語文教師就要將詩歌閱讀教學當做一種促進學生達到詩歌鑒賞高度的載體,而不是在狹隘的空間內刻意追求某種效果。
一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文體
詩歌一般都具有較深的蘊意,要懂得如何鑒賞詩歌,就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否則就可能會盲目、被動。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同時按照歷史的順序把握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掌握句法、用韻、對仗等詩歌的基本知識。如《再別康橋》一課,首先引導學生略讀課文,隨即提出問題:“這首詩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勾勒詩意的?為什么?”而后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并再次以問題引導:“詩中應用了多少個韻腳?分別代表了什么?”在這樣的閱讀引導下,學生會逐漸掌握閱讀的技巧,并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詩意。
二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內容
人的記憶機能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當人們的大腦接收到某些信息,會迅速通過想象在記憶的海洋里搜尋同類信息,從而形成表象,而這即是人們常說的記憶表象。在詩歌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詩歌的內容,不能讓閱讀成為慣性,隨讀隨忘。只有關注詩歌內容,才能引發學生的記憶表象,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在閱讀時,首先關注“空山”,隨即感受“新雨”,繼而“看到”天氣,最后讀出“秋”意。
空山(停頓,想象場景)新雨(加重語氣,感受“新雨”)后;天氣(停頓,感受天氣)晚(感受)來秋(感受)。
三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風格
由于不同的詩歌作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和藝術素養,因此詩歌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格調、氣質和風韻,而這就形成了詩歌作品的不同風格。如毛澤東的詩壯麗雄渾,徐志摩的詩委婉蘊藉,王維的詩恬淡生動,李白的詩瀟灑飄逸。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讀出詩歌的風格,感受詩歌作者作詩時的心境,形成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由此,學生也能夠在經驗積累中逐漸學會鑒賞。此外,通過閱讀了解詩歌作者的寫作風格,還有利于學生把握詩中的思想情感,從而對詩歌形成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最終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用。
四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綜合來說,詩歌的語言特點大體可分為以下5個類型:(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居秋暝》。(2)平淡,或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元稹的《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對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啟發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要讓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受能力,而學生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
五 回歸詩歌本體的閱讀鑒賞
詩歌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回歸詩歌本體的閱讀鑒賞,所謂本體閱讀,就是拋開詩歌的背景,包括人物、歷史、文化、情感等一切因素,讓學生們學會如何直接通過詩歌本身來閱讀鑒賞的內容。解釋與剖析顯然并不是閱讀之手段,只有體悟,即讓學生抓住與詩歌進行碰撞的第一感覺,才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情感中去,從閱讀中獲得快感。因此,教師應更加專注于引導學生去發現詩歌語言魅力,即語言的質感、語言的沉重、語言的純凈,讓語言本身去打動學生內在感受,讓他們學會“感悟式”的閱讀方法,他們才會主動地進行再創造活動。那時學生也不再是簡單的閱讀者,而會成為詩歌的創造者,他們在詩歌的閱讀中體驗到了由創造與生產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六 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部分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所在,只有通過多種途徑首先加強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才能使學生探索出一條通往詩歌鑒賞的捷徑。因此,進一步完善詩歌閱讀教學是當前所以高中語文教師的共同課題。
參考文獻
[1]張秀梅.讓詩歌漫舞飛翔——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0):103
[2]張益紅.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分析離別詩的情感”[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11):6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