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把理論闡述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分析了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操作性強,效果好。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語文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21-01
教學改革的是形式,改變的是理念,實現的是教學效果的增強,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進步。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語文如何真正通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成為各個語文教師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在此探討一下新課改背景下自己教學有效性的實踐和探索。
一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是學習的有效性,課堂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啟發和組織,主動學習,就會有熱情、有動力、有干勁,就能積累更多的知識,發現更多的問題,并主動去分析問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促進自己的全面提高。
如學習魯迅的散文《記念劉和珍君》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的有關材料,進行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理解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作者和劉和珍的交往過程以及請愿遇難的經過,最后感知魯迅先生對這件事情的多方面的態度和情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很好地根據作者的情感和內容進行分層。然后筆者組織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能表現作者情感的段落和句子,并根據這些段落進行分析歸類,重點根據議論和抒情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態度和情感。通過引導學生方法,學生能很好地根據教師的啟發自己嘗試解決,不僅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態度,而且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根據表達方式進行情感梳理,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效果很好。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高中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問題情境教學,給學生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很好地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能更好地感知文章思路,體會作品內容,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有了問題,也就有了積極學習的動力,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沖動,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問題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問題,有效分析各種條件,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生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學習《鴻門宴》這篇課文時,筆者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設置這樣一個問題:鴻門宴上,面對亞父范增的反復暗示,項羽默然不應;項莊舞劍,項伯保護劉邦項羽,明眼人都能夠看出問題,項羽為何沒有暗示或授意殺掉劉邦?請結合當時的形勢背景,結合課文分析原因。通過討論,得出了幾個較有創見的分析:第一,項羽已經答應項伯“因善遇之”,這樣才會有劉邦赴宴,項羽要言而有信,項羽生活的時代尤其對于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特別強調“一諾千金”;第二,項羽的實力的確非常強大,“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兵十萬”,劉項之間不僅有數量差距,更有質量差距,在項羽眼里劉邦不是威脅;第三,當時的形勢不由得項羽立即滅掉劉邦,項羽被封為霸王,成為諸侯首領,所有的諸侯都在看著項羽如何對待劉邦,項羽對劉動手,肯定帶來其他諸侯的猜疑,天下大亂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問題情境,得出個性化的理解,教學效果較好。
三 立足學生基礎,實施分層教學
新課改強調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實施分層次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對于基礎較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給予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提出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或挑戰性,激發學生向更高層次邁進;而對基礎較薄弱、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要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基礎知識,訓練掌握基本能力,提出的問題要更加注重基礎,要讓學生能想得出、學得到,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層次,進行分組教學,小組成員兼顧好中差,做到互幫互帶。引導學生根據教材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章的基本背景和故事的經過,對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解決。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針對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組織學生進行篩選,掌握基本的文言要素。筆者根據學生的基礎層次,對學習程度不好的學生進行提問,重點引導他們掌握基本文言要素,掌握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奠定學生的文言基礎;而對于學習層次較高的學生給予更多的問題設置,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必須依照新課改的精神做指導,立足學生主體,突出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成長,推動教學改革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栓玲.如何打造高效語文課堂[J].考試周刊,2011(9)
[2]呂莉.語文教師更應走在課改的前列[J].新課程(教師版),2007(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