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傳統英語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表現出某些局限性,原有教學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教學實踐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一種新的教材觀,對英語教學的觀念、內容、策略、方法等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英語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英語教學 更新觀念 激發興趣 探索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29-02
21世紀,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而掌握英語則是首選。現在教育部已經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孕育著新教材,新教材之“新”不僅體現在它的內容上,更體現在它的功能上。因此,新的課程要求教師要樹立一種新的教材觀,這對教師如何處理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筆者結合多年的新教材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
一 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教學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實踐的靈魂,沒有科學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實現培養目標。當今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培養其交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達到這些任務,教師應盡快從舊教材、舊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重語言知識講授、重翻譯和語法教學,輕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不僅調動不起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不能充分達到教學任務。在新形勢下,轉變教學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方法的前提,更新觀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證。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自覺轉變過去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特點,以突出教材的交際功能為主線來培養學習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盡快解決新舊教法的矛盾,變“不適應”為“適應”,掌握教學的主動權。
二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毅力
現在初中學生英語學習中兩極分化現象嚴重,究其根源,在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動機,更缺乏學好英語的決心和毅力。但如果認真分析,我們發現中學生并不是一開始就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學習動機的。當學生初學英語時,興趣都很濃厚,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逐漸遇到一些困難時,如單詞記不住、語音、語調掌握不準等,就會產生畏懼情緒,學習成績也隨之下降,直到最后放棄。在這關鍵時刻,如果教師能及時發現英語學習方面的問題,適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并鞏固已有的學習決心和毅力,那我們就可以使學生避免陷入厭倦甚至放棄學習英語的困境,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目的,從而提高中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者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引起學生興趣。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點進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指導他們尋求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方法,鼓勵他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磨煉意志。如此不斷努力,一個個目標實現了,積小勝成大勝,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大了,更持久了。
三 發揮教師的多功能作用,增強教學藝術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課堂。作為教師要真正發揮其主導作用,一改過去的演講者形象,在課堂上采用各種形式來組織教學,增強教學藝術,并在教學的不同環節起不同的主導作用。如講教學內容時,可扮演演講者;在進行語言操練時,又是一個組織者和指揮者;在復習鞏固練習時,又是一個好幫手。總之,教學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實踐證明,如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敢開口,不僅答問,還主動發問,會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四 巧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英語教學方法也要有改變。課堂上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新教材要求教師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改變。
第一,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為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學習,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從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習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第二,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傳統教學是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教育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術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變到“會學”。
五 重視朗讀和背誦,提高聽說能力
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和積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為平時幾乎不說,更談不上運用,因此,學生就很難從生活中輸入英語語言的材料。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聽說訓練,由于平時很少說,課后不能及時得到鞏固,從而導致了好多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和課文。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也是克服當前學生“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和背誦,學生可以積累大量實用詞匯、短語、句子和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綜合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很多句子就會脫口而出。如有些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句子的意思,你卻能說出該填什么詞,這就是得益于你的語感。在口頭、筆頭運用中形成一定的靈感,有時甚至可以猜對答案。
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說英語的各種技巧,從而迅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能力提高了,英語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在初中階段一定要重視朗讀和背誦,教師應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大聲朗讀,這對以后的教與學將十分有益。
總之,新課程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認識自己,發展、完善、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新課程教師學科教育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