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可獲得閱讀的方法,并從閱讀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陶冶了情操。可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長久以來由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個性思維,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努力改變以前大包大攬的做法,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
一 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至關重要。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如何把握住他們的好奇心,讓其成為學習的動力,成為學習的興趣,我覺得一段好的課前導語,就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
如在教學《玩出了名堂》一課時,筆者引入談話: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同學們平常都愛玩什么?學生一聽玩,這可是他們比較拿手的事,因此暢所欲言。接著筆者又問:對于你們的玩,你的父母、家人是如何看待的?孩子們大都說父母認為玩是不求上進、不好好學習、不努力的表現,是不贊成玩的。筆者的話鋒一轉:是啊,玩耍常被家長看做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中發現的。如愛迪生在玩中產生了許多疑問,激發了他許多科學研究的熱情,有一千多項發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經過老師的談話導入,學生早已對學習此文有了很大的興趣,激起了學生繼續學習的強烈愿望。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了極強的學習動機。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并對文中的生字進行分析記憶,對于新學的詞語可利用工具書了解它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查找有關資料的習慣,學習課文時,讓學生養成一邊讀、一邊勾畫、一邊思考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收獲。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并了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由于圓明園的毀滅這一歷史事件離現在的孩子已是很遙遠了,面對這一事件的發生背景完全不了解的學生,如果只是單一地講解課文,將很難調動學生對失去圓明園的痛惜以及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所以,課前除了預習字詞的要求外,我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了解有關中華民族所受到的百年屈辱,查閱圓明園的有關資料,并把圓明園昔日與今日的圖片做成課件,教學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引導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與今日的毀滅進行對比,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對圓明園被毀滅的惋惜以及對帝國主義的憎恨,懂得只有國家強大了,才不會受外國侵略者的欺壓。學生有了這種預習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 精講多讀,讀中感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照本宣科,對于這種課堂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激不起學習的欲望,教學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筆者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筆者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學生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只引導學生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想象中感悟、說中感悟。閱讀課文筆者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筆者再做適當點撥。
如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時,首先出示自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1)能正確認讀以下詞語。(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因學生學習有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此很輕松就完成了。其次,再讀課文,要求:(1)說說課文的每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2)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介紹了香港?分別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的?學生匯報自學情況。然后引入課文:通過讀課文,同學們對香港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時,假如有一次讓你觀光香港的機會,你最迫不及待地想去干什么呢?瘋狂購物?盡享美食?享受美景?還是盡情娛樂?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細細品讀你最感興趣的內容,好嗎?出示自學提綱步驟三:細細品讀2~5自然段中你最感興趣的內容,要求:結合課文介紹以及課前查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說說:讀完以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筆者在教學中始終以自學提綱貫穿本課,要求同學們能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教學任務完成得也輕松愉快。
四 培養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這樣老師就可清楚地知道學生哪些地方不明白,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但要注意不能直接進行解惑,首先,要肯定學生質疑的這種精神是可嘉的,鼓勵他的做法。其次,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再進一步思考,或同桌之間互相討論解決。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養成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能促進同學間的互幫互助合作學習。
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首先創設情境,發現和確立問題,啟發談話:(課件展示圓明園殘垣斷壁一片狼藉的荒蕪景象)圖片上是昔日聞名于世的,修建150年之久,花費6億兩黃金的“萬園之園”,今日卻變成了殘垣斷壁。同學們看了圖片有什么質疑的地方嗎?學生把預習中的疑惑和現在心中的疑問提出來,通過匯報,師生共同歸納。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仔細思考,看哪些問題通過閱讀就可以解決。在學生反饋能解決的問題后,緊扣題目,啟發學生自由發言,最后確立以下幾個問題:(1)昔日的圓明園是什么樣的?(2)今日的圓明園又如何呢?(3)是什么原因發生了變化?(4)為什么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其次合作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對于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決的,筆者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經過質疑、朗讀、合作、探究,學生不僅對圓明園的毀滅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為了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五 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多鼓勵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他們就有了自信心。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總之,要根據具體的文本、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還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