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的空間,因而忽視了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使教學效率很低。“教師辛苦,學生痛苦”,是政治課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沒有獲得有效的教學發展,學生也難以學好政治。那么,怎樣打造有效的政治課堂?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把握好三個環節,即課前預設、課上引導和課后反思。
一 課前充分預設——有效教學的前提
所謂“課前預設”,就是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課前預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前導與定向功能,是教學三維目標的具體預演,它的優劣直接決定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實際”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政治教師在課前預設中必須富有彈性。所謂彈性就是教師要以開放的視野設計出靈活、動態、板塊式的“學”案,而不是周密細致、一成不變的線性“教”案。為此,教師必須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廣泛收集與教材知識密切聯系的相關“素材”,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更要備情境、備生活、備和課堂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充分預設可以給接下來的教學留下足夠的伸縮空間。
課前預設有彈性不等于沒有主線、規律,像一盤散沙。“源于書本,但不局限于書本”是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命題立意的指導思想之一。任何情況下,教材依然是教師教的基本依據。教材文本是教學整體滾動的主軸,是課前預設的主線,是課堂教學的主軌跡。彈性預設不是脫離書本,而是不斷豐富書本,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加豐滿。彈性預設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二 課上巧妙引導——有效教學的關鍵
彈性的預設能促進動態的生成,但我們面對的學生不盡相同,他們的真實水平往往無法精確估計,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全部預知課堂生成的狀況和全部的細節。在預設基礎上的課堂教學,也經常會發生諸多的意外,教師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案。能否巧妙利用“意外”,使“意外”成為課堂增效的亮點,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引導。
三 課后及時反思——有效教學的保障
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而且是課堂教學持續增效的助推器。隨著新課程的推進,“經驗+反思=成長”這一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已日益為人們所熟知。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是膚淺的;不會反思的教師,是缺少智慧的。
根據新的課程觀,高中思想政治課,從其核心價值看,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提高學生認識、參與當代社會生活能力,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性課程。從當今課堂教學的實踐層面來看,諸多因素的影響,有不少政治課堂的實效性不強,乃至低效。究其深層原因,是由于教師缺乏針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性質”這一本源的理解與反思。課程性質決定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指導教學行為。高中政治的課程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
四 基于高中政治課自身特點的反思
1.反思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培養、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求我們反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有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如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沒有凸顯等。
2.反思教學資源的利用
新課程改革無論在課程意識的確立還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都要求發生變化,突破了“教室是學習的唯一場所”的傳統觀念,將教學活動的空間延伸到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要求我們反思:教學資源的效能發揮如何;選取的教學資源是否具有代表性;學生是否能自覺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等。
3.反思學習方式
以人為本是高中政治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合作、自主、研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要求我們反思: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如何;教師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當學生活動不起來時,教師應做些什么;當學生活動脫離文本主旨時,教師又應做些什么等。
4.反思教學方式
高中政治新課程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要求政治教師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要求我們反思: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合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否還起作用;學生的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如何;對學生的評價是否科學;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關系如何處理等。理性的反思既是一種“離開教室后的行為”,也是一種“踏進教室前的行為”,既是上一節課的總結和提升,也是下一節課的開端和準備,是改進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課前預設、課上引導和課后反思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課前預設是基礎,課上引導是關鍵,課后反思是保障。“充分預設,巧妙引導,及時反思”是確保教學有效性的三個基本環節。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