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宋詞到元曲,詩歌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始終光芒四射,它以自己獨特的美和內蘊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中華兒女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氣質和精神。中學語文,尤其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詞教學占有重要位置,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新環境里,詩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鑒賞詩歌,能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自然美、人文美的向往,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
一 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愛國主義傳統,由古及今源源不斷地貫注于詩詞瀚海之中,成為我國文林詩苑中一道璀璨奪目的風景線。由《詩經》、《楚辭》、樂府歌行,乃至唐宋以迄于近代詩詞,無不有關注國運、系心中華的杰作。其中有不少名句,如“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些警句至今仍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和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把這類愛國吟唱、膾炙眾口的詩詞精品,貫穿在高中的詩詞教學中,對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強化青年建設祖國的責任意識,激發青年效力民族的奮進熱情,大有裨益,意義深遠。
二 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審美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為歷代讀者所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適宜。學習這些古詩詞,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能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好的詩歌散文,特別是詩歌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奏,語短意深,易于記誦,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會受到熏陶。如讀《靜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就會深深觸動我們的情感之弦;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仙李白的高傲人格能令我們激揚奮發;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弘的氣勢;杜甫《春夜喜雨》的“喜”與《春望》的“憂”會帶給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初春;“接天蓮葉無窮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嚴冬,妙不可言;“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景象宏大,美不勝收。詩詞如一泓清泉,注入學生干涸的心田,會使他們以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動于一片凋零的落葉,一棵枯黃的小草;讓他們以一顆關愛柔軟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去對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
三 培養學生求真樂美、向善博愛的健康人格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詩詞“養心修身,潤人心田”,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載體。小說家金庸曾說:“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中國原是詩的國度,自古培養學生就注重“詩教”。孔子教誨弟子學詩,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讀詩,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讓我們感受到屈原堅持理想,九死未悔的高潔之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看到陶淵明那顆追求自由、向往平靜的淡泊之心;讀“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誰不為蘇東坡那雖歷盡挫折磨難仍樂觀曠達的開闊胸襟所傾倒!……讀詩,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情,自然就潤養身心,優化靈魂,鑄造人格。
四 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重熏陶、重課堂、重活動、重積累,引導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詞,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華,得到詩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增強語言感受力、領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語文素養。
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本人談談自己的看法。(1)巧設詩境,激發興趣。詩歌教學的前提是使學生興趣濃厚,教學伊始,師生迅速進入詩歌境界,這樣才能領略詩歌的美,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而多媒體在詩歌教學中具有極大的優勢,教師要利用它有效創設詩境。(2)配樂誦讀,喚起情感。詩歌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樂聲中誦讀,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喚起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妙。(3)咬文嚼字,品味意境。咬文嚼字,并不是對詩歌字字句句作詮釋,而是抓住詩歌中的意象作細致的推敲、分析,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領悟詩歌的意境。(4)課外積累,不斷提高。中國是詩的國度,名篇佳作浩如煙海,因此詩歌的學習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課外積累。如利用課前五分鐘演講,學生制作名句、名篇卡片,教師搜集、打印古典佳句背誦給學生,以增加學生的積累量。
總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具有豐富的可挖掘利用的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充分發揮它在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