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評講課是指對考試的全面分析和總結,即通過試題分析、反饋教學問題,總結成績及其失誤原因,它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對鞏固學生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試題的評講課談幾點體會。
一 “評”審題能力
從平時的練習、專題訓練和中考前的模擬測試中發現,有不少學生因審題不清而出現丟分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平時的練習、專題訓練和中考前的模擬測試評講試題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即結合中考題型,教會學生如何審題,著重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對此應注意兩點:(1)答題要扣題。無論是客觀性試題,還是主觀性試題,都要依據命題人的意圖而作答。如“請分析美國經濟政策對二戰后西方世界經濟政策的影響”,對此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明題意,錯誤地從二戰后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的角度去回答。(2)答案的知識點要完整,每次測試有不少學生因答案的知識點不完整而失分較多。如問答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這是一道典型的史論結合的題目,但據統計有許多學生因為知識點回答得不完整,或“空論議題”導致失分。
二 “評”閱讀、辨析史料的能力
許多學生只注意強記硬背歷史知識,而對課外史料的閱讀、理解、辨析的能力較差,不懂得從史料中獲得有效信息來回答問題。因而在評講時,應教會學生先讀懂材料,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此乃解題的前提與基礎,然后再審清題意,按問作答,以達到全面而準確的目的。如2013年徐州市中考表格材料題,通過對答題學生的抽查,發現學生失分主要是因為閱讀、審題能力差而造成的,他們對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不全面,還不能從多角度、全方位來辨析材料和認識問題。所以,歷史知識要掌握,但閱讀、辨析史料的能力更要掌握。《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既強調歷史的基礎性,也強調歷史的綜合性,指出:“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三 “評”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
識記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光靠識記歷史知識,尤其是死記硬背歷史知識是不能適應中考要求的。在平時的測試中發現,如果試題的答案能在課本中找到,學生就能回答得很好;如果課本中沒有或對試題稍作變化,學生的錯誤率就非常高。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如2013年徐州市中考綜合分析和歸納比較題,這是一道注重考查學生能力的宏觀概括題,從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失分主要是由于其歸納比較的能力差,不能緊扣題意,沒有掌握解答比較題的方法與技巧。如果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四 “評”解題方法
試題評講不能就題講題,一定要講清解題的方法和思路,要講變換方法,做到規范答題,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答題能力。如學生做多項選擇題時,漏選的現象較為嚴重,這或許是因為對題干與選項的分析不全面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引導學生總結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如徐州市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有些題目的設問角度是“由果找因”,要求學生能確認“20世紀50年代以來”“亞非拉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對此,老師應針對“原因”向學生講解: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有現實的與歷史的、客觀的與主觀的、直接的與間接的等,然后指導學生來了解并掌握這類題的解題方法。
五 “評”心理素質和臨場經驗
歷史是一門識記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如果能對歷史知識“爛熟于心”,考試時就能“應用自如”。但有的學生由于心理素質差,考試時會出現頭腦空白的現象。老師在講評時,要結合學生考前的心理狀態,調整學生的心理素質,以便使學生處于最佳狀態,這樣也有利于以后的復習和考試。每次練習、訓練和檢測結束后,師生都要總結經驗和教訓。對于學生,可以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現身說法,在課堂上談談心得體會,以便讓其他同學能吸取經驗和教訓。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臨場不亂、認真審題、先易后難等良好的考試習慣,樹立必勝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考出最佳成績。
六 “評”試題內容和教學方法
評試題內容,即引導學生探究試題的命題意圖,這是一種比較高級形式的“評”。這種“評”主要從試題命題的內容、方法、題型、角度、重點和命題者想考查學生的能力以及是如何聯系現實的等諸方面進行評析,通過對試題內容的評析,可以明確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老師要根據試卷中的問題,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及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從中總結出教和學的經驗教訓,及時改進教法和學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總之,“評”是師生通過對練習、訓練和試卷試題的分析,共同進行的一次自我評價。通過“評”達到教與學的信息溝通,促進教與學的統一與完善,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