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成了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在初中化學的教育中,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化學 教學 質疑能力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48-01
一 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相關理論
1.質疑能力的界定
質疑能力大體可分為三類:(1)知識性質疑;(2)思考性質疑;(3)批判性質疑。這三種質疑的層次是遞進性的,也就是說一種比一種的質疑更有深度。初中教育是基礎性的教育,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多是指第一類知識性的質疑。因為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都比較有限,思考性和批判性質疑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對化學現象、生活現象、基本概念等的疑問。只有這些化學現象和化學認識與他們的日常認知產生沖突時,學生才會思考,會有許多疑問。當然,這些是質疑的初級階段,但是,只要養成了質疑的習慣,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會有所提高,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質疑。
2.情緒動機理論對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相關研究
伊扎德認為情緒的機制是獨特的,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有著適應環境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會帶著他們的情緒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所以,伊扎德認為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去學習,會讓學生的知識面變寬,也會產生質疑的意識。同時,這種帶著疑問的主動學習也會傳染給同班同學,形成一種質疑學習的氛圍。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實驗現象的豐富會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質疑意識。
3.認知結構理論對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知識的獲得、轉換和評價三個階段組成的一個過程。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老師要做的就是把知識變為一種正在發展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遇到自身的認知世界所不能解釋的事情時產生質疑。此時的老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給予解答。初中化學的學習,需要理性的精神和質疑的能力,從認知學角度來說,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極其重要。
二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和習慣
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讓他們在化學的學習中以質疑為樂趣,讓質疑成為推動學生學習初中化學的內在動力。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假設一些特定的場景來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以鐵絲在氧氣瓶中燃燒這一實驗為例,這個實驗的現象為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教師可以啟發性地問學生,在觀看煙花燃放時,看到的火花和此時實驗的火花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呢?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差異呢?通過啟發性的提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自己會產生一些疑問。通過這樣的實驗提問激發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能為理解實驗的實質打下基礎。
我們應注意到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這一時期的學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往往注重表達自我的主張,所以結合他們這種開始注重表達自我的特點,讓學生在初中的化學學習中學會質疑。要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問題,養成不盲從、不唯書的學習習慣,就須從這一時期的培養入手。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應試教育慣性思維仍然存在著。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驗中,實驗的方式過于書本化和樣板化,研究性的式樣和設計性的實驗嚴重不足。這也造成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所以在這一時期,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而質疑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句空話,要把質疑的培養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在教案設計、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的安排和考核內容及方式等方面都要體現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的目的。如在教案的設計中,要精心設計出一些場景和可能會讓學生產生質疑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反應來表達自己教案的意圖。在課后作業的安排上,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敢于質疑。如可以讓學生留意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思考這些物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另外,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產生質疑,哪怕學生的疑問顯得幼稚,也不能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只有鼓勵學生不斷質疑,才能讓他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養成質疑的學習習慣。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要相信“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不能一成不變地接受化學教材上的所有內容。遇到自己的認知不能解釋時,一定要多提出疑問。產生質疑,得到解答,然后再產生新的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是良性的循環。在不斷的質疑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會養成質疑的精神,成為一生的財富。
三 結束語
從教師的方面來說,要鼓勵學生質疑,并為他們提供相關場景。從學生方面來說,要大膽質疑,養成“以疑促學”的習慣。質疑精神的培養不僅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作用顯著,也是一種治學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畢華林、劉冰.化學探究學習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吳俊明.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維課程目標新體系[J].化學教學,200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