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的實踐,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創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高中數學教師應重視并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新課標 數學教學 反思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59-02
高中數學教學的能力,體現在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中重視教學反思能力,是通過把重點放在有意義的課堂上,體現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的人文關懷。
一 培養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反思”不是一種新的理論,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中國古代教育家,具有反思意識,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一日三省吾身”,換句話說是孔子、曾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的統一,在注重將學習的內容進行反思后,進行進一步消化。
通過反思,簡單地反映所涉及的數學學習活動和它的基本知識,通過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通過情感體驗,自覺地進行回憶,從中吸取教訓。這對未來更好地從事數學活動,有著積極意義。建構主義認為,“所有的知識最終必須通過探討,才能完成主要的建構活動,反思是建構核心功能的源泉。”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反思的機會很多,重視學生的反思行為,讓學生養成通過各種渠道反思的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鼓勵學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缺乏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在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過程中,要使學生不僅學習到知識,更應理解如何學習。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反思,形成善于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良好心態,改變不科學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學會反思,培養良好的觀察分析方法,形成反思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數學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回顧或重復,而是探索數學知識的內涵、方法、思路和策略,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反思的目的不只是現在回想起來,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活動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 有效培養反思能力的方法
1.強調預習提綱,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堅持預習,并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注重運用技巧,然后對自己進行提問。
如這部分主要研究什么?運用了什么樣的概念、公式、定理?自己了解了多少?在定理,公式中不使用證明所學的知識對嗎?如果是這樣,為什么?自己能不能用獨立的例子再做一次?通過這種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知道如何學習,使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反復推敲,進行自我評價,這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技能。
2.強調課堂小結,培養學生的反思興趣
如果最終的課堂小結設計得當,不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可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探索新知識,引發對課堂結構的重新認知意識和自我感知。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注意進行課堂小結的設計,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思考,測試,提煉,質疑和延伸形成反思習慣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如在睡覺的前幾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今天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1)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使用什么樣的數學思維?(2)今天的課哪里是你最滿意的,或更感興趣的?(3)什么知識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教師舉一反三和反省自己的“弱點”,引發對一系列問題的提問,從而促進反思。
3.強調課后回顧、檢驗,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放學后,對當天的學習情況和課前預習進行回顧、反思。
如給學生設計一個類似以下幾個問題的反思:(1)今天學到的內容是什么?對于教授的知識,我不明白什么?(2)我掌握新的知識(如學習一個新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了嗎?自己的理解和老師上課時的解釋的區別在哪里?什么能力我可以加強提高?對于舊的和新的知識,我接觸過嗎?(3)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獲或感悟是什么?(4)在未來學習時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放學后理清自己的思路,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
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總結每節課,然后設置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定理和公式的發生和形成過程,深刻理解其含義,挖掘自然的思維習慣,將知識水平進行垂直鏈接,通過對比,可以深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反思能力。
4.強調解題過程的回顧,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波利亞認為,解決問題的活動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是一個固定的方式,而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理解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解決反映在整個過程中學習問題,同時也對多元化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予以肯定。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限制和非認知因素的水平有限,往往表現出只是理解基礎知識,雖然做了很多練習題,但不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數學解題的思維方式的反思,包含了一般廣泛的意義上的特殊問題,導致學習獲得的知識薄弱,形成結構性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后進行反思。反省自己是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從而應吸取經驗教訓,從基礎做起,找書中的基本概念;從學習或問題的高度,思考求解過程中的策略,總結推廣數學方法,從而解決問題,然后分析,以反映問題的本質,接著促進、深化和優化現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最后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反思作為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學習的策略、方法、經驗和知識。學生在反思問題的思維過程中,做到重新思考再認識,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他們得到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知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通過優化認知數學結構,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魯鋒武.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思[J].數學通報,2001(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