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第13冊教材第一單元《七子之歌》的第二課時,本單元以“祖國統一”為主題,以“回歸”和“盼歸”為主線。《東方之珠》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滄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擬人化地表現了人們對香港的無限眷戀。歌曲的第一部分為復樂段結構。兩個樂段的旋律基本相同,兩個樂段中的第一樂句,相對比較平穩。第二樂句開始時是連續的同音重復,緊接著便以八度大跳轉入低音區。它似乎從親切、溫柔的呼喚開始,以耐人尋味的深情加以延續。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轉向下屬調的明顯傾向,使歌曲的色彩產生鮮明的變化。在這個樂段中,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01|4.6i”幾個音連續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接著是一連串包含三連音在內的緊密節奏,從而掀起這首歌曲的高潮。特別是“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表達了炎黃子孫對東方之珠——香港的無比愛戀之情。補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復,它將全曲的高潮進一步延展。其畫龍點睛之句——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則得以多次強調,從而將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奉獻給親愛的祖國。
〖設計思路〗
本單元的教育主題為:用音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期盼祖國早日實現統一。本課時包含“回歸”和“盼歸”這兩部分內容。因而本課時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聽、唱歌曲《東方之珠》,體驗歌曲中“依戀祖國、渴盼回歸”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學生通過自查資料主動獲取與香港、臺灣相關的各種知識。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東方之珠》體驗歌曲中豐富的情感,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并在聽、辨﹑學、唱、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2)主動了解香港的相關歷史知識,能夠用歌聲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3)通過實踐初步學會分析歌曲結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進而獲得知識。(4)讓學生了解香港回歸十五年后的全新面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深刻體驗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歸﹑盼歸的真切情感。
[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電子琴、錄音機
[課題]《東方之珠》
[教材版本]人民音樂出版社
[課型]綜合課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第一,先讓學生欣賞歌曲《七子之歌》,然后回答問題。
第二,七子包括哪些地方?它們所分布的位置?(討論)
第三,播放香港回歸畫面,導入本課。
二 感受體驗,欣賞歌曲
第一,初聽歌曲,感受歌曲,請同學們注意邊欣賞邊體會: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和意境?簡介香港。
第二,簡介什么是通俗音樂,它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談一談對通俗音樂的理解。
通俗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亦稱流行音樂。
特點:內容取材于日常生活,歌詞令人感到親切自然,結構短小易唱易記,富于娛樂性,易于在群眾中傳播。
第三,作品簡介:《東方之珠》創作于1986年,流行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并由他本人首唱。
三 學唱歌曲(聽唱法)
第一,播放歌曲,學生隨唱,引導學生分析曲式結構。歌曲結構為自由處理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為復樂段結構,兩個樂段的旋律基本相同,比較平穩、抒情,用A表示。第二部分幾個連續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包含三連音在內的緊密節奏,從而掀起這首歌的高潮,用B表示。補充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復,它將全曲的高潮進一步延展。
第二,再聽歌曲,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注意弱起和三連音節奏。
第三,區別三種不同的節奏型,難點部分采用視唱法教學,以達到節奏準確的目標。
第四,在準確熟練的基礎上,調動學生情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 創造表現
第一,分男、女聲部演唱,以小組為單位展示。
第二,通過剛才的演唱和欣賞,再加上你以前對歌曲的印象,你認為這首歌曲最好聽﹑最感人的是哪幾句?你能不能試著唱一唱?鼓勵學生大膽演唱歌曲。
五 課堂小結
在音樂的世界里有許多作品如曇花一現,沒有給人留下印象,但也有很多作品生命力很強,究其原因就是:只有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融進作品中,作品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香港的回歸說明了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更加繁榮。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更應該愛我中華。
〖教學后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音樂教學必須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東方之珠》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圍繞“祖國統一”為主題教育思想,以“回歸”、“盼歸”為情感主線,以“離愁”、“思鄉”、“同根”等情感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愛國激情。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