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網絡盛行的今天,更應加強信息技術學科的德育教育,深挖德育內容,掌握教育方法,或潤物無聲,或體驗感知,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信息技術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71-01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與傳統倫理道德相悖的現象,如:信息泛濫、病毒肆虐、“黑客”攻擊、淫穢圖片、網絡犯罪等問題;一些青少年學生因沉溺網絡而荒廢學業、或導致心理障礙,個別學生甚至發生搶劫、殺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如何掌控好這柄“劍”?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的同時,更應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一 遵循原則,開發德育
德育不會在教材中以簡單的條理式呈現,只有細讀大綱、鉆研教材,對課文二次開發,才能深掘出模塊的德育內容。開發德育內容應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德育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對高、中、低段學生不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有度和量的把握。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開發的德育內容還應有層次和梯度,要分別照顧到優、中、差學生的個體實際。德育內容決不能泛泛而談,要具體化、細節化、生活化、形象化,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生活現象,從學生身邊最熟悉、最常見的現象,最知曉的事物開始,從小處、細節處著手。如:Internet網篇章的教學,可通過互聯網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通過警務新聞網的案例閱讀,提高學生法制觀念,加強網絡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通過網絡散播病毒、未經同意惡意篡改別人的作品等是道德品質低下的表現,是違犯法律的行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FrontPage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觀念,會正確篩選、使用健康向上的信息圖片,不傳播淫穢圖片、有害信息。收發E-mail的教學,通過書信、節日賀卡等郵件發送,培養學生與他人的聯系交流,互助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 把握方法,做好德育
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遵循規律,把握正確的方式方法,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1.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學生有其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教師只能引導不能強迫;只能促進不能代替;只能給予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能拔苗助長;只能觀其行,因勢利導,不能任意擺布;只能示范、要求,說理、鼓勵、表揚、誘導為主,不能批評、懲罰為主,更不可數落、恥笑、打罵和放棄。同時,信息技術教師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則,成為學生道德修養學習的榜樣。
2.結合特點,注意滲透
信息技術學科的德育教育要從教材實際出發,把握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融德育于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訓練之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讓德育內容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讓學生有深切的感受,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
3.抓住時機,正確教育
教師要善于發現,抓住機遇,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當發現學生有一些不符合教學要求的行為和心理時,教師不能一味指責學生,或強行規定不準這樣、不準那樣,而應及時發現學生行為中的思想傾向、苗頭,挖掘其行為動機,本著愛護、理解學生的態度,循循善誘、耐心疏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及時化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心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4.聯系生活,體驗感悟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教師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要時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用學生生活中的現象、生活中的事物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來感悟德育內容,并將德育內容引向生活實際,進一步規范學生的生活言行。
三 創新形式,深化德育
1.創建德育主題
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教師不囿于教材內容而教學,更應在把握教學知識點、重難點后,設計某一德育主題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感受德育教育。如:設計繽紛的圖形一課,以一面奧運會上的五星紅旗為學習對象,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又達到本課知識技能目標的掌握。草原上的駿馬一課,以我的夢想為主題,教學各環節緊扣住夢想進行創作學習,達到對學生理想情感教育。
2.創設體驗情境
經過體驗的東西才真實、才深刻、才記憶猶新,才能不自覺地內化為學生內在的行動。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就是讓學生多動、多想、多實踐、多練習,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應盡可能讓學生體驗感知。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預設德育體驗情境,安排體驗內容、體驗情節,讓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聯系自己實際。如教學轉動的風車一課時,在教會學生掌握繞中心旋轉的圖形動畫后,播放短片讓學生參觀風力發電站,引出“環保、節約”理念,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如何節約電、水等能源。
總之,信息技術學科是為了讓學生“健康地學工具,學健康的工具”,通過在常規教學中滲透德育、通過德育升化常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相關法規、倫理、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合法、健康、安全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培養知法、守紀、合格的青少年學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