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是立德。班主任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踐行者,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使學生將來立身于社會時,能夠行得正,走得端。為達到此目的,筆者的做法是在育人工作中強化學生的三種意識。
一 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
當前的中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紀律意識淡薄,具體表現為:逃課、抽煙、喝酒、經常遲到、上課不認真聽講、沉溺于網絡、打架斗毆等。而且逆反心理強,不服從管理。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紀律意識,步入社會就沒有法律意識,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因此,加強學生的紀律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呢?
1.加強養成教育
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通過演講、主題班會、講故事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規則帶來和諧,規則帶來美麗,社會的規則就是社會公德和法律。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正確處理出現在自己及周邊的各種矛盾和糾紛。
2.嚴格管理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提醒學生注意用紀律文明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嚴格約束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自愛。同時輔有一定的處置,做到小錯誤,輕處置;大錯誤,重處罰;原則性錯誤,要毫不客氣地處理。從而起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警示作用。
二 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臺灣知名教育家、忠信高級工商學校校長高震東先生在大陸做過這樣一次演講,開頭是這樣的:同學們,你們說“天下興亡”的下一句是什么?(臺下聲音:“匹夫有責”)——不,是“我的責任”。如果今年高考每個人都額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沒加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于大家無責,“匹夫有責”要改成“我的責任”。好一個“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真是令人震撼。他舉起了民族大義的旗幟,主張“天下興亡,我的責任”,表現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有“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也是強調少年所擔負的國家民族強盛的責任。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每個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班集體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家庭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世界的主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呢?
1.班主任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做學生的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學生模仿能力強,他們對于教師的言行舉止觀察得最細,感受最深,并時時在模仿著。教師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學校的其他工作方面都體現出很強的責任心,久而久之,通過老師的潛移默化,就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2.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尊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心是一種自覺行為,我們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而不能靠各種強制手段。要讓學生發表意見,讓學生自己作決定,尊重學生的選擇,幫助和教育學生無論是發表意見、作出決定或選擇,都應該持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特別是由于自己的過失而造成的后果,也要勇于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責任心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 強化學生的做人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一個人,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如果一味停留于只求學好文化知識為己任,忽視思想品德的培養和熏陶,這是很危險的。
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做人呢?
1.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
在《說文解字》中“人”字的一撇代表“做人”,一捺代表“生活的技能”。什么是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不至于成為家庭的負擔和社會的負擔,這就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然后服務于社會,為社會積極工作,并能作出哪怕一點點的成績和貢獻,這就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在高中乃至大學階段的學習,都是為實現這兩種價值做最好的準備和最深厚的知識積累。
2.要讓學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原則
如教育學生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有孝心,為人要謙虛、誠實守信、關愛他人,要做個真誠、正直、善良、勤勞、節儉的人。
3.指導學生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指導學生并和學生共同學習一些國學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增廣賢文》、《大學》、《誡子書》、《勸學文》等。特別是諸葛亮的《誡子書》,不足百字的文章,卻深刻地闡明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和修身治學的方法。如果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將終生受益。
強化學生三種意識的過程,實際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過程。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應以“育人為本,德教為先”為準則,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組織學生參加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都應當將育人工作貫穿其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健康而全面地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