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中職數(shù)學不等式性質的研究之后,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總結出將不等式性質的名稱用更具特征化的方式表達,利用更加生動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盡量使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在難度更低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關鍵詞】中職數(shù)學 不等式性質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88-01
不等式知識在數(shù)學理論知識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通過該部分理論的學習,可以通過對描述日常生活中不等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構建,從而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不同事物在量上的差異。對于學生來講,對于不等式知識的掌握是他們可以準確把握數(shù)量的大小關系必經(jīng)之路,也是他們可以更深層次的進行數(shù)學知識學習甚至是掌握其他學科的基本途徑。作為中職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中等職業(yè)學校開展不等式性質教學時,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可運用操作性強、針對性強的教學策略。
一 將不等式性質的名稱用更具特征化的方式表達
該種教學策略主要是依據(jù)不等式性質獨有的特點而對這一性質進行命名。利用各種不等式的特征,從而選擇出能準確表達出其獨有性質的名稱,該種教學方式最明顯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于不等式的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記憶。該種方式提高的將不僅僅是學生的記憶能力,更能有效增加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從而為提高學習效率做出積極的嘗試。舉例說明,不等式的性質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可加性,學生對這一敘述方式有些陌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a大于b,那么即可推出a加c大于b加c的方式進行表達。
二 利用更加生動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
該種教學方法指的是使用具體形象的方式對不等關系進行表達,從而達到讓性質內容可以從具體的物質關系中展現(xiàn)給學生。有效的導入對于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講有著極大幫助作用。
三 盡量使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方式
不等式性質教學在進行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許多的專業(yè)學術名詞,這對于學生正常進行知識學習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為了盡可能地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教師應當盡可能使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對不等式性質進行闡述。這就要求教師在呈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運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圖像,尤其是對于那些有一定理解難度的符號語言,教師更應通過生活化的表達,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
四 在難度更低的理解方式下,引導學生感知問題
該種教學策略注重的是通過使用學生既有的生活體驗,用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不等式性質。數(shù)學盡管屬于一門相對較為抽象的學科,然而從其產生根源上講,數(shù)學依然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學生之所以覺得數(shù)學枯燥無味,并不是因為數(shù)學知識枯燥無味,而是因為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那些晦澀難懂的數(shù)學符號以及表達方式讓他們覺得十分沒有意思。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應當通過積極的理解方式創(chuàng)新,在盡可能真實地使用現(xiàn)實案例基礎上,提高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對于抽象、數(shù)學化了的知識進行還原,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讓他們真正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內涵,這對于他們理解數(shù)學知識、增加數(shù)學學習興趣以及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并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是十分有效的。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用以下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將課堂知識中的a,b,c用生活化的方式進行表達,其次,進行不等式性質闡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會說,我們都知道一大塊石頭的重量要遠遠超過一包方便面的重量,一包方便面的重量要遠遠大于一塊橡皮的重量,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塊大石頭的重量絕對會大于一塊橡皮重量等,該種類比方法對降低教學難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 運用數(shù)學化方式進行問題解決
不等式性質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使用不等式的性質開展相關的不等式進行變形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推理水平,為以后學習過程中證明不等式成立以及解決不等式學習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前面幾方面的引導后,教師必須將重點放置在教會學生用數(shù)學化方式進行問題解決上。如對于b0,又∵a+c-b-c>0,因此可以推導出b+c 六 結束語 不等式性質客觀地講,究其難度而言并不是中職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然而由于其表達過程中涉及許多學生頭疼的符號以及語言,學生往往不樂于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為了及時改變這種狀況,廣大教學者必須通過適當?shù)闹R導入,在運用形象、自然的理解之后,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采用正確的數(shù)學化教學方式,使其進行相關知識學習。 參考文獻 [1]鄭毓信.關于課程改革的若干深層次思考——從我國新一輪數(shù)學課改說開去[J].開放教育研究,2006(4) [2]胡典順.“數(shù)學生活化”的誤區(qū)及其反思[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06(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