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促進中國經濟快速穩步發展,必須強化競爭意識,增強競爭實力,充分認識并克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利因素,本文強調要高度重視并科學地分析“馬太效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馬太效應”體現在當代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一朝領先,朝朝領先”的社會現象之中。這就要求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要兼顧公平,采取有力措施縮小貧富差距,應對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重困難,減少“馬太效應”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馬太效應” 區位差異 經濟發展
“馬太效應”強化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在當今的經濟發展環境中,競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有競爭才會有發展已成為一種共識。這種經濟發展中的優勝劣汰,使得企業為了在市場中生存,努力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優化營銷手段以及搞好售后服務;個人為了在社會中生存發展,努力進修提高個人素質以及發現財富創造財富的能力。然而,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數大,財富增長的“馬太效應”致使貧富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貧者愈貧,購買能力越低,消費需求越少,從而導致社會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和經濟衰退,這將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負面的阻礙作用。
一、“馬太效應”的經濟分析
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在科學界的榮譽報酬、資源分配中,那些已經有了相當聲望的科學家得到了與他們的科學貢獻不成正比的更大榮譽和報償,而那些不知名的科學家則得到與他們的科學貢獻相比不適當的、較少的榮譽和報償。對此,他在1973年把這種不恰當分配的復雜模式,命名為“馬太效應”。這種優勢積累效應不僅體現在科學工作中,更體現在當代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一朝領先,朝朝領先”的社會現象之中。“馬太效應”就是從很小的差距開始,使距離越拉越大,最終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馬太效應”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每一個人的先天稟賦不同,這就決定來了每個人的創造財富的能力是不同的,由此帶來的財富初次分配更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通過初次分配所帶來的經濟和經濟以外的社會因素(名譽等)為“成功者”創造了優勢地位,這種優勢地位促使財富進一步積聚。
通過上述作用機制,“馬太效應”有利于一部分才智卓著的人,發揮其自身的稟賦優勢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馬太效應”所形成的“成功者”作為先入的既得利益者占據的優勢地位又阻礙新的具有才智稟賦的人進入這個圈子,從而阻礙了人才創新和社會發展,也使得兩極分化加劇,社會財富分配失調,這就要求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要兼顧公平,縮小貧富差距。
二、中國經濟的“馬太效應”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舉止矚目,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量,世界第三的外貿總額,世界第四的GDP,國民經濟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國家基本建設和整體實力也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如果把這些卓越的成果換算成國際上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我國的0.46%就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0.4%的警戒線,揭示了我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范圍這一現實。而“生存貧困”人口數量變化不大、相對貧困人口數量增多、返貧人口隨時增加等一系列現象,也在說明我國國民財富集中的“馬太效應”正日趨嚴重。
三、中國經濟的“馬太效應”的產生原因分析
(一)從宏觀角度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是因自然因素和地理條件而產生的
區位差異產生“馬太效應”。從自然因素和地理條件方面來看,我國東部地處沿海,屬于氣候宜人與外界聯系較為便利的地區,而通商口岸自古以來都是外貿經濟的沃土,可見其先天條件的優越性。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還貫徹實行了區域性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在東部沿海地區實施對外開放,以優惠的經濟政策吸引吸引投資,這些不僅建立了良好的經濟發展軟環境,更充分利用了東部地區先天優越的經濟發展硬環境,讓這一地區首先發展和富裕來。中部地區雖多是平原,但仍為內陸地區,內需經濟的發展機會遠遠少于外貿經濟。西部地區大多地處高原,屬于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劣的不發達地區,這里不僅欠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其發展經濟的硬環境更差。于是,受不同的自然環境因素和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影響,在不同地理條件下生活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貧富上的差異。
(二)從個人層面考慮,不論是個人能力的差異還是資金籌措能力的差異,亦或是個體發展機會的不同,都會產生“馬太效應”,歸根結底產生財富分配“馬太效應”的根本原因是歷史起點的不公平
1.歷史起點的不公平導致了個體在發現財富和創造財富的能力上的差異
除去偶有例外的天賦異稟,個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差異都是由于其所處家庭成長環境和基礎教育的不同而產生的。與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庭貧困的孩子在經濟基礎的限制之下,其生活水平、教育環境等條件都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多數人沒有就讀高等學府進行高素質培養機會,甚至許多農村家庭的孩子早早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由此,歷史起點不同的個體在個人能力上的差異逐步凸顯出來,個人能力強的獲得財富多一些,能力弱的獲得的財富就少一些,個體之間的貧富差異也開始凸顯。
2.歷史的起點不同導致了不同個體在資源籌措能力上產生差異
資本、勞動力以及土地是人們創造財富的三個基本要素,這些資源的擁有量直接影響其利益收益的多寡。與貧者相比,原本就富有的人除了擁有大量的內部資源外,在外部資源的籌措能力上也具有更多的優勢,而資源與財富的創造成正反饋效應,資源支持著人們獲得相應的財富,財富再轉化為資源,從而支持人們獲得更多的財富,周而復始。在這種優勢積累的作用之下,就產生了經濟學中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3.歷史的起點不同在個體發展機會的獲取上存在差異
一方面,由于地域間的差異,同樣一個人,在城市所獲得的機會要比在農村所獲得的機會多,在發達地區所獲得的機會要比在落后地區所獲得的機會多,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京滬地區人滿為患,而農耕卻出現用人荒的現象。另一方面,富者由于距離創造財富的機遇較近,其所處的生活空間、社交范疇以及職業環境都能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其得到更多的財富增長機會。與之相比,貧者所參與社會活動多數情況之下都要低于富者,特別是一些被排除于經濟結構之外的人群也逐漸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
因此,無論在獲得財富增長的渠道、能力以及機遇上,貧者都處于劣勢。這種惡性循環不僅使得先天條件越優越的人獲得的機會越多,更加讓原本條件匱乏的人群越發貧困,如此這般的持續發展就是在將“馬太效應”無限放大。
四、應對中國經濟發展“馬太效應”的基本措施
如何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馬太效應”,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社會能否保持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解決問題,自然要從問題產生的根源入手。
(一)地理位置作為經濟發展的硬環境是無法通過人力來改變的
高原上的黃土無法變成平原上肥沃的黑土,內陸的高山無法變成沿海的通商口岸。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經濟政策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上提高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對此,國家在進入21世紀后,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先后實行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這雖然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日趨樂觀,但是中部地區總體發展仍相對緩慢,政府應繼續加大經濟政策的改革與完善。
(二)歷史起點的不公平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馬太效應”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其解決方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個體發展能力方面,應當大力加強國家對普通義務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投入,使得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并在職業培訓中提高就業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財富的能力;資源籌措方面,應當積極拓展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優越的外部環境。據相關統計顯示,在同等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小企業吸收就業人數要遠遠超過大企業。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縮小貧富差距,減少“馬太效應”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是黨和各級政府部門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焦光前.馬太效應的經濟學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1(04) .
[2]黃娜娜.淺談馬太效應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及對策[J].消費導刊,2010(04).
[3]鄭新立.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五大機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04).
作者簡介:李思宇(1987-),女,吉林省吉林市,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學,擅長以科學社會學視角分析經濟學問題。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