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從人力資本視角出發,分析貴州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并提出縮差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本 貴州 城鄉經濟 縮差
一、差距總體描述
收入作為反映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為直觀的指標,我們可以從收入看出貴州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由貴州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可知,1991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超過1000元,2001年超過4000元,差距持續拉大;到2010年超過10000元。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2年貴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700元,而農村居民則為4753元,兩者絕對數相差13947元,約為改革開放初期的92倍。收入差距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貴州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
二、差距成因分析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于人身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是通過教育、在職培訓、醫療和保健、遷移等人力資本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已成為比物質資本更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持續拉大的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已成為影響和制約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貴州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總量有限,總體素質偏低
人力資本數量的增加,特別是質量的提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尤為突出。總體看,貴州人才資源總量有限,人口素質偏低。統計顯示,2011年,貴州事業、企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27萬人,按當年常駐人口3469萬人計算,所占比例僅為1.7%;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973計劃、863計劃及支撐計劃)培養和引進人才為175人,RD人員僅為24875人,與西部乃至全國相比,人才總量較少,高端人才較為缺乏。“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貴州文盲人口約為30.39萬人,8.74%的文盲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06%),而省內九個地區中安順(10.83%)、畢節(11.26%)以及六盤水(9.95%)等六個地區都高于全國乃至全省的水平。
(二)外溢效應顯著,人力資本流失
人力資本在區域間的流動形成溢出效應。對貴州內部而言,人力資本呈現出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單向性”特征,溢出效應主要表現為農村區域的外溢效應和城市區域的內溢效應。而與外省相比,貴州總體平均工資水平和各行業平均工資水平皆有較大差距,這在極大程度上加劇了省內人力資本的流失。統計顯示,貴州戶籍人口和常駐人口差額由2006年的232萬人增加至2011年的769萬人,趨于擴大,人力資本外溢效應顯著。
(三)經濟總量有限,投入數量不足
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的優劣將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來源是教育投資,并且,人力資本質量的高低也取決于教育投資的數量和質量。貴州由于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使得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對教育的投資不足,很大部分依靠國家財政支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2年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值分別為6802億元、19600元,對教育的投入也就很有限。統計顯示,2010年,貴州教育投資總計3669550萬元,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139157萬元,所占比例超過85%。此外,省內各地區教育投入差別也很顯著,以遵義市為例,2011年紅花崗區教育支出為40027萬元,道真縣則為24764萬元,只占前者的62%,差距顯著。
(四)二元管理體制,城鄉人口分布不均
城鄉人口分布不均,城市人口相對較少,但人力資本相對較多,而農村人口較多但人力資本相對分散,人力資源在城鄉間難以有效匹配,其作用也難以發揮。貴州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貴州常住人口中城鄉人口分別1213萬、2256萬,城鄉人口比約為0.54: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0.98:1)。按“六普”數據計算,貴州九個地區中,僅有貴陽的城鄉人口比(2.14:1)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遵義則基本持平,其他七個地區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地區城鄉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十分顯著。如分析省內經濟強縣和貧困縣的狀況,則差距更為明顯。
三、縮小差距的對策建議
縮小貴州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揮人力資本對貴州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加大投入,提升人力資本的質和量
貴州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進的階段,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水平明顯落后的條件下,應樹立長期發展的人才戰略,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分階段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
(二)把握機遇,加強對人力資源的整合
貴州要把握住國內外經濟發展大趨勢,提高對人力資源整合的意識和能力,樹立“大資源、大市場”的觀念,整合省內不同地區間、不同產業間人力資源分布和使用狀況,并通過“人博會”等有效途徑,有計劃地引進、培養符合貴州發展實際的專業型、特色型人才,將本土型人才與引進高層次人才結合,處理好“引進”和“培養”,“整合”與“投入”的關系,積極創造有利于降低外溢效應的軟硬件環境,為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提供人才保證。
(三)推進“四化”建設,提升經濟總量
歸根結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還須通過發展經濟來實現,應繼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建設進程,提升經濟總量,為逐步縮小并最終解決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創造有力條件。
(四)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實現雙向流動
貴州應結合自身實際,將戶籍制度與社保、教育、投融資管理以及金融體制等相關制度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統籌,協同推進并完善配套措施,為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特別是城市優秀人才向農村地區流動,發揮其對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美]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9-10.
[2]貴州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貴州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周天勇.新發展經濟學 [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5-60.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中國統計局.遵義統計年鑒2012[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6]呂相偉.路徑依賴視角下貴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J].時代金融,2013(04).
作者簡介:呂相偉(1987-),男,貴州習水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可持續發展。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