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之一的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之并不匹配。故此,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下一個彰顯經濟實力與維護國家利益的主要訴求。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交易、投資、結算及儲備的功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種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這些功能可以不是同時具備而是漸進的,所以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也可以是漸進的。基礎階段是計價交易貨幣和結算貨幣,這就必須對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進行有目的的管理。包括拋棄對順差的迷戀,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和范圍,推動人民幣國際結算,深化貨幣互換與合作等等,才能為后續的資本賬戶開放和最終的國際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經常賬戶 結算貨幣 貨幣互換
一、前言
中國經濟歷經30多年的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增強,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并不匹配,目前人民幣還只是區域內有限兌換的貨幣,并沒有成為真正的、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要擺脫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約束與依賴,貨幣的國際化是一條必由之路。
IMF協定第30條對國際貨幣定義是:(1)國際往來支付中被廣泛使用的貨幣;(2)在主要外匯市場被廣泛使用的貨幣。在各國外匯儲備中占1%以上的貨幣,1999年后有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4種。
世界上成功的貨幣國際化案例有三個:一是美元,美元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貨幣,是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貨幣計量單位。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元國際化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基礎。美元依托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唯一的國際計價單位和與等同于黃金的國際儲備貨幣,在與黃金脫鉤、失去制度基礎后,依賴先入為主的存量優勢繼續在世界信用貨幣體系中處于優勢地位。美元國際化的模式具有歷史的特殊性。今天,任何一種貨幣想通過國際制度安排實現國際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不會倒退,事物發展的路徑依賴總是具有連續性的,除非這種連續性被人為破壞。二是歐元。歐元作為區域貨幣合作典范,信用貨幣其國際化進程是最短的,給世界各國其他貨幣的基本啟示是:讓渡貨幣主權形成區域共同體單一貨幣必須以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為基礎,以相近的文化為紐帶,區域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具有較大的影響。三是日元。二戰后,在美國扶持下,日本經濟從恢復到起飛,通過積聚大量國際收支順差,增強了經濟實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日元的國際影響力也與日俱增。1985年,日本外匯審議局于發表了《關于日元的國際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協議,正式開始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日本通過擴大對外貿易和向亞洲國家提供貸款、援助,使日元在亞洲國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化?!皬V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打擊了日本出口,經濟發展止步不前,日元國際化步伐慢也了下來。日元國際化的歷程表明,對于大多數國際貨幣,實現國際化只能依托本國經濟發展、政策穩定,在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推進金融深化改革與發展,其中,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以上三種貨幣的國際化道路告訴我們: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走出不同于其他國際貨幣的道路,必須設計出符合自身狀況的路徑。
二、經常賬戶管理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交易、投資、結算及儲備的功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種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這些功能可以不是同時具備而是漸進的,所以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也可以是漸進的。從邏輯而言,路徑應該是:計價交易貨幣——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A階段是成為計價交易貨幣和結算貨幣,等待貨幣流通量夠多之后,才設計投資功能,最后順理成章地成為儲備貨幣。而一國貨幣要被用作計價單位和支付結算手段,從而被普遍接受并最終成為投資和儲備貨幣,只有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中居于主導地位才能夠實現。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人民幣幣值穩中有升。對外投資近兩年內急劇上升,對外凈資產不斷累積,已成為世界資金供給的重要一方,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基本的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則在于發展對外貿易、擴大貿易規模,這就涉及經常賬戶交易與管理,而優化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管理是關鍵,管理目標和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保持經常賬戶交易平衡,不再迷戀順差。首先,國際收支是對外經濟行為,其結果——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會通過改變貨幣流通量,沖擊國內經濟。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紀錄保持了近30年,源源不斷的外匯流入形成人民幣進入國內市場,在人民幣僵化的匯率制度下,日益凸顯對貨幣政策以及國內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其次,經常賬戶順差積累了巨額美元儲備,由于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使美元信譽降低、價值趨貶,相應地使我國美元儲備面臨價值貶損風險。在現行國際結算體系下,經常賬戶順差越多,美元收入越多,形成順差越多越不利的局面。第三,持續不斷的順差也使我國不斷與貿易伙伴國和地區造成貿易摩擦,使得國際貿易環境越來越惡劣。
第二,擴大經常賬戶交易規模和范圍。貿易規模與范圍決定交易成本和貨幣影響力。交易規模的大小與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變動關系。交易規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交易規模些小,交易成本越高。從實體貿易在世界所占的分額來看,世界上主要三種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及地區: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份額分別是世界前三名,其中歐元區和美國的貿易份額始終在7%以上,美元和歐元的在世界計價貨幣中的市場份額也始終居于世界前兩名。由此可見,貿易的規模對世界交易貨幣的影響具有直接的作用。所以,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擴大國際貿易規模與貿易范圍是必須的。
雖然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逐步上升。2012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38668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6.2%,我國對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總體上是呈現上升態勢的。但是,貿易對象主要還是集中在歐美和香港地區,范圍依然比較窄。未來經常賬戶管理目標之一是擴大國際貿易范圍,比如與非洲、南美的貿易。
第三,推行經常賬戶交易使用人民幣結算。按照國際慣例,在發達國家之間,大部分貿易都是以出口方貨幣計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更多地采用發達國家的貨幣或者是美元這樣的世界貨幣計價。國際貨幣的基本職能是計價結算,所以,國際貨幣首先必須是結算貨幣,然后才能夠對其進行交易。例如,目前在外匯市場中占全球交易額4%以上的貨幣都是國際貨幣,其中美元占45.2%、歐元占18.8%、日元占11.4%、英鎊占6.6%。
從歷史上看,英國、美國、日本都是首先借助貿易和投資的擴張過程,在擴張過程中,使用本國貨幣計價結算,繼而推動本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中國是貿易大國,可是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交易占全球貿易額的比重卻很低,90%以上的結算仍然使用美元。人民銀行也在試圖推動人民幣結算業務,但是目前主要在邊境貿易和港臺澳地區進行。實行人民幣經常賬戶計價結算是規避現行國際金融秩序和框架的關鍵步驟。
第四,深化經常賬戶交易的貨幣互換和貨幣合作范圍。為節約美元使用及擺脫對美元的依賴,貿易伙伴國間建立貨幣互換協議與貨幣合作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同時,大規模的貨幣互換推動了人民幣在中國周邊及亞洲地區的流通,有利于人民幣的跨境結算。目前,我國已經與部分亞洲地區國家建立了貨幣互換協議(見表2)。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目標不僅僅限于在亞洲地區流通,而是最終成為全世界的流通貨幣。所以,貨幣互換協議及合作范圍應該逐步擴大到其他地區,比如與歐洲建立歐元互換協議等。把人民幣的影響和結算范圍擴大,作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技術手段。
三、總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成為必然的趨勢。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正在穩步健康地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已逐漸具備,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正處于區域化的重要階段。為了提高、鞏固人民幣區域化的程度,必須進行國際收支經常賬戶優化管理,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進行配合:
一是建設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幣可以在離岸市場進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幣的境外企業可以在這個市場上融通資金、進行交易、獲得收益。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為亞洲區域內的各國提供資金融通的便利,緩和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矛盾,也能促進境外資金的融通,進而推動了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和人民幣的區域化。
二是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逐步開放資本賬戶。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境外流通的人民幣必然日益增加,對于人民幣的持有者而言,如何使手中的人民幣增值保值是必然關切的問題。這就要求開放資本賬戶,開放投資領域,開放投資渠道、提供投資產品。
三是鼓勵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國內優秀企業跨國經營,支持其對外投資,通過不斷擴大人民幣投資規模來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此外,對外援助也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動力,在對外援助時盡可能使用人民幣資金,健全人民幣流出機制。健全人民幣流回機制可以擴大人民幣作為區域儲備貨幣和在國際貿易、投資中作為計價貨幣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梅波,熊愛宗.論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和機遇[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04).
[2] 周道許.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戰略思考[J].中國金融,2009(24).
[3] 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際經濟評論,2010(01).
[4] 劉曙光.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0(04).
[5] 陳四清.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J].中國金融,2011 (14).
作者簡介:劉燕,女,四川成都人,經濟學學士,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副教授。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