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國家經濟穩定和發展與金融業的穩定和安全息息相關。銀行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其業務安全關系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一旦發生危機,就會迅速蔓延,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關鍵詞】影子銀行 風險 監管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金融脫媒現象以及表外資產的大量出現,影子銀行迅速發展,致使表內信貸不能準確的反應出我的信貸資金供求狀況。本文分析我國影子銀行系統所和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全面監管措施。
一、影子銀行概念理解
影子銀行,又稱為影子金融體系或者影子銀行系統,2011年4月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作了嚴格的界定:“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在我國,業界普遍認為行使商業銀行之功能,但未受嚴格監管的機構,即為“影子銀行”。目前國內的“影子銀行”,并非有多少單獨的機構,更多的是實現規避監管的功能。如人人貸,不受監管,資金流向隱蔽,是“影子銀行”。即使受監管最嚴格的銀行,其不計入信貸業務的銀信理財產品,也是“影子銀行”。目前“影子銀行”有三種主要形式:信托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
二、我國影子銀行存在的系統風險分析
近些年,我國影子銀行及其業務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其提供的資金是我國以銀行為本金融體系的積極補充。但由于其產品結構設計復雜,很少有公開的、可以披露的信息;高杠桿率,缺乏雄厚的資本金,主要利用財務杠桿舉債經營;資金來源受市場流動性影響大等特征,使其產生很大的隱患,主要表現在抗風險能力和抗波動性相對較弱;其次,其流動性風險還會給實體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打擊,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斷裂,它的危害性和傳染性遠遠大于銀行體系。
(一)網絡借貸
網絡借貸具有很大的風險,我國網絡借貸缺少風險控制的措施。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為一部分人提供方面的同時,更存在著極大的風險;部分不良網絡借貸機構很有可能演變成非法金融機構。信貸機構對借款人的信息及狀況了解不全,放貸后監管難度比較大,對出現的問題和風險不能完全把握。
(二)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是我國最普通的資金融通機構,主要有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在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和利益的驅使下,民間借貸發展迅猛,其在經濟景氣周期對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一旦出現經濟周期波動,就可能引發系統性危險。
(三)銀信合作
信貸資產轉讓等規避監管、透明度差的金融業務。我國商業銀行騰挪信貸資金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銀信合作、信托理財等金融形式的快速發展,但也產生了一些不良后果。這種金融形式的風險提示基本上處于虛設的狀態,有關信息的披露非常不全面,當投資者出現虧損時,非常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三、我國影子銀行監管存在的問題
1.部分領域監管處于空白狀態。分業監管是目前我國實行的監管模式,也就是銀監會統一監管我國所有的金融機構;證監會監管全國所有證券公司;保監會監管全國所有保險市場。由于現在的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等機構不屬于金融機構,尚未歸入監管范圍。但這些機構在運作中離不開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聯系,一旦出現風險,很容易演變成大范圍的金融風險。
2.監管手段和措施不當。近年來,我國的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相關機構沒有根據金融市場結構的發展與變化,采取相應有效的監管模式及措施。主要表現有監管法律不健全、監管方式及手段不到位、監管內容缺失、缺乏一致的監管標準。
3.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缺乏應有的協調溝通。當前,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擴展,商業銀行都在向綜合性的金融領域前進,銀行、基金、證券和信托等多種業務不斷交叉發展。這種形勢下,如果各監管部門還各自為政,缺乏應有的協調與溝通,便很有可能導致分散監管、多頭監管、監管過程相互脫節等問題,致使監管環節出現漏洞,造成監管空白地帶的出現。
四、影子銀行系統風險的全面監管措施
1.完善影子銀行體系的法律法規
規范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確保影子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進金融產品創新,約束風險行為的基礎。要建立健全影子銀行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影子銀行的運作與管理,需對金融衍生品、基礎產品標準作出嚴格明確的規定;同時,對影子銀行實行法定特許專營權,對相關融資來源給出明確的限定,進而有效避免其負債和資產的期限錯配現象。具體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入手:控制影子銀行業務模式的風險行為,明確其信息披露要求、資本金要求和杠桿率限制;加強對新興金融業務的監管立法,強化對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尤其是對混業經營行為的規范管理;規范影子銀行資金來源,推進影子銀行領域準入制度;保證金融監管的全覆蓋,將邊緣化的機構納入監管領域,杜絕風險隱患的發生;規定影子銀行創新業務報批制度,明確其經營業務范圍,以制定嚴格規定保證正當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從而維持民眾對金融市場信心。
2.穩健有序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
金融市場產品的創新對經濟社會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作用的發揮不只是取決于金融產品創新的立足點和方向,同樣取決于其創新的規范性。所以,我國必須吸收并總結市場經驗,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從低級到高級地循序漸進地穩健推進影子銀行的產品創新。同時,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工作也應同步跟進,將影子銀行的每一項創新活動都納入到可管可控的法律框架內,促使其規范有效地發展,發揮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3.強化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強化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加強對其監管的重點內容之一。可考慮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全面、統一的信息收集、分析平臺,以統一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交易所等同機構之間的監管標準,按期發布市場數據,保證各利益方能充分及時地了解到相關信息。二是強化非標準化的場外交易信息披露與監管,幫助借貸雙方之間信息對接,有效預防交易風險。
4.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確保其安全運營
監管當局應循序漸進地將影子銀行納入分類、協調、動態的監管機制內,根據影子銀行金融業務的發展狀況來調整傳統的分業監管職能,在原來單一的監管條件下,融入功能監管因素,按業務性質等劃分監管范圍,在相通領域內加強協調合作。尤其應該加強對金融機構交叉業務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監控管理,強化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起跨市場的、連續的和統一的功能性監管模式,建立影子銀行風險監管防火墻。此外,應擴大影子銀行的監管覆蓋面,將影子銀行機構及其金融業務產品的創新同步納入動態監管體系當中。
5.強化影子銀行系統動態監測和風險預警機制
影子銀行系統的風險具有傳異性和突變性,所以,監管部門有必要建立影子銀行風險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可以將影子銀行納入中央銀行的統計監測范圍內,加強對其業務發展趨勢的研究,運用科學的計量統計方法評估其業務及風險管理水平。完善影子銀行杠桿化水平實時監測系統,將杠桿率與資產價格納入宏觀審慎監測框架,及時更新監管標準要求,強調風險動態監測與預警制度,防止影子銀行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為全面有效防范與縮小金融風險,當前就必須擴大監管范圍,采用分類監管、逐漸推進的方法,將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的機構全部納入監管領域。同時,為了高效應對突發風險事件,有必要形成協調統一的影子銀行風險應急處置網絡,構建高效的應急聯動體系。
結語
我國的金融市場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全面監管影子銀行系統風險,必須加強監管范圍,完善監管體系制度、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鼓勵并監管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重視風險檢測和預警,防范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 加強對影子銀行系統的監管[J].中國金融,2009(14).
[2] 葛爽,金融危機中影子銀行的作用機制及風險防范[J].金融與經濟20l0,07.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