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宏觀審慎管理視角對我國微觀金融監管指標進行了審視和思考,提出我國中央銀行應以微觀監管指標為基礎并劃分為三個層次,根據經濟周期進行動態調整,從而影響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和行為模式,降低金融體系的內在順周期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央銀行 宏觀審慎 監管指標
金融危機以來,宏觀審慎管理更加關注系統性風險形成的微觀機理,以及在微觀層面安排更多的逆周期機制。從當前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來看,宏觀審慎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根據經濟金融周期對微觀監管指標進行改進和調整,以賦予其宏觀的逆周期調節的功能,從而實現宏觀審慎政策目標。本文在宏觀審慎框架下,對我國正在使用或即將使用的微觀金融監管指標進行了審視和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一、宏觀審慎框架下對微觀金融監管指標的審視與思考
(一)核心指標
核心指標是指人民銀行應高度關注,并在適當情況下可以根據宏觀審慎管理和貨幣政策調控的需要,直接進行調控的指標。核心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性指標和貸款-價值比率指標(LTVs)。
1.流動性指標。我國現行的流動性監管指標包括流動性比例、超額備付率和存貸款比例,同時銀監會正考慮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的最新工作成果,引入“流動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率”兩個流動性指標。由于流動性對金融機構的支付能力、經營的持續性、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對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監測非常重要。從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來看,除了需要關注單家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狀況,還需要關注整體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狀況,而這也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需要關注的內容。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不僅能對單家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還能夠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對整個金融市場流動性進行調控,因此人民銀行可以將流動性指標作為高度關注并直接控制的核心指標。
2.貸款-價值比率(LTVs)。LTVs是指按揭貸款規模與房產價值的比率,該比率越低,說明個人的支付能力越強、還款能力越好。LTVs具有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階段,銀行對宏觀經濟現狀和未來走勢趨于樂觀,加之受市場競爭驅動,傾向于在既定的抵押價值基礎上提供更多的貸款,使該比率快速上漲,由此增大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此外,LTVs的快速上漲也反映出貸款投放速度過快,會對貨幣供應量增長帶來壓力。因此,盡管目前LTVs不是我國現行的監管指標,但考慮到該指標可以有效防止房價的不合理上漲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因此中央銀行無論從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角度,還是從貨幣政策調控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強對LTVs的監測。中央銀行作為信貸政策的制定者,可以通過規定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最高限額、最低首付比例等措施,直接影響LTVs。例如,提高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將直接導致新增住房按揭貸款的LTVs下降。此外,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調控貸款基準利率或貸款利率下限的方式,影響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需求,從而對LTVs產生間接影響。因此,人民銀行可以將LTVs作為高度關注并可以控制的核心類指標。
(二)重點關注指標
重點關注指標是指,人民銀行對其不具有直接調控能力,但由于其在宏觀審慎管理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性,人民銀行應給予高度關注的指標。重點關注指標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指標和風險撥備指標。
1.資本充足率指標。我國現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包括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指標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階段呈上升趨勢,銀行信貸擴張能力增強,從而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下行階段時,情況則正好相反。對于資本充足率指標的順周期性,從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來看,應設置逆周期特征的資本要求,在經濟上行階段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抑制銀行信貸過度擴張,在經濟下行階段降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緩解銀行信貸大幅收縮。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資本充足率指標以及各類風險資產的風險權重的設定均由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但資本充足率指標的順周期性對貨幣政策“逆風向調節”效應,人民銀行應該將資本充足率指標作為高度關注和監測的指標。
2.風險抵補指標。我國現行的風險抵補監管指標主要包括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由于風險抵補指標都是基于當前情況,而不是基于未來預期,因此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從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來看,應采取采用跨周期的撥備計提方法,即提高撥備計提的前瞻性,在經濟上行階段多提撥備,在經濟下行階段用其沖抵增加的信用損失,從而避免因大量增提撥備而緊縮信貸,加劇實體經濟的下滑。同時,風險抵補準備作為銀行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與銀行資本基本相似,因此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制定和執行中同樣需要對該類指標予以高度關注。與資本充足率指標類似,目前我國的風險抵補指標的設定由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但人民銀行從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和貨幣政策調控的角度看,都應將該指標作為高度關注和監測的指標。
(三)適度關注指標
除上述核心指標和重點關注指標外,還有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市場風險等指標??傮w來看,這些指標的作用和影響較為間接或滯后,且以此為基礎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還不成熟,對其直接調控存在較大難度,但其在宏觀審慎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其對貨幣政策調控具有一定影響,因此人民銀行只需根據特定時期的經濟金融狀況對其有選擇地加以關注。
1.資產質量指標。我國現行的資產質量監管指標主要包括不良資產率和不良貸款率等。資產質量指標與經濟周期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時,資產質量往往較好,而當經濟步入下行期時,資產質量往往較差。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資產質量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觀判斷、核銷進度等因素的影響,而且不能充分反映銀行對風險的抵補能力。另一方面,資產質量的好壞又會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本充足率產生影響。例如,當資產質量惡化時,資產的流動性就會下降,由此降低了銀行的流動性,而在確認壞賬損失時,還會抵減貸款損失準備,由此降低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因此在宏觀審慎分析和貨幣政策調控中,都需要對資產質量指標予以適度關注。
2.盈利能力指標。我國現行的盈利能力監管指標主要包括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凈息差、存貸款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率和撥備/撥備前利潤率等。盈利能力與經濟周期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當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時,銀行盈利能力往往較強,而當經濟步入下行期時,情況則正好相反。雖然這類指標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性,但其忽略了銀行承擔的各種風險,不能有效反映系統性風險。而盈利狀況的好壞,又會通過資本積累、業績考核等多個渠道,對銀行經營行為產生影響,進而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產生影響。因此在宏觀審慎分析和貨幣政策調控中,可以將其作為適度關注的指標。
3.市場風險指標。我國現行的市場風險監管指標包括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和利率風險敏感度,分別衡量商業銀行因匯率和利率變化而面臨的風險。研究表明,風險暴露也是宏觀政策的傳導渠道之一。當宏觀政策變化時,會影響銀行的風險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而影響資產定價、資產組合的風險水平。比如,當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時,資產和抵押品價格以及銀行收入和利潤均呈上升趨勢,一方面,風險預期隨著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的下降而降低;另一方面,風險承受能力也隨著財富的增加而提高。受此影響,銀行將更加偏好風險,增加資產的風險暴露。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匯率政策、利率政策的敏感度隨之上升,政策效果也更加明顯。雖然市場風險指標與系統性風險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但其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尚需進一步檢驗。
目前,討論較多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多是以微觀審慎和其他現有工具為基礎,根據經濟周期對相應的標準和限制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影響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和行為模式,降低金融體系的內在順周期性。例如,通過引入針對宏觀系統性風險的具有逆周期特征的資本要求,在經濟繁榮時期積累資本緩沖從而限制風險承擔,在經濟衰退時期釋放資本緩沖從而使金融體系能夠更容易地吸收出現的緊縮影響;通過引入杠桿率要求,防止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過度擴張和過度承擔風險,控制金融體系杠桿程度的非理性增長和系統性風險的不斷累積;采用跨周期的撥備計提方法,提高撥備計提的前瞻性;在抵押貸款方面,通過動態調整LTVs,以限制資產市場下行時信貸風險曝露;通過對貸存比、核心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加以限制,削弱依賴短期負債支撐貸款快速增長的傾向。實踐中,很多工具被用來緩解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問題,包括其他政策領域的措施,如金融交易稅等,但應用最廣泛的是對信貸增長過快部門的信貸供給限制,包括對房地產貸款和信用貸款的各種限制等。
二、完善我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議
(一)盡快明確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中的主導地位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IMF和FSB明確提出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應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歐美等世界各國把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政策職能作為金融改革的核心。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與銀行、證券、保險三家監管機構實行的專業化監管不同,人民銀行承擔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的法定職責,因此應盡快明確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中的主導地位,并賦予更大的系統性監管職能,確保我國宏觀審慎管理的有效開展。
(二)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妥善處理中長期目標
此次金融危機以來,貨幣政策是否應將金融穩定納入政策目標范圍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如果將金融穩定納入貨幣政策框架中,就須解決金融穩定與價格穩定目標不一致的問題。通常情況下,金融穩定風險和資產價格失衡是逐漸顯現的,其發展時間往往超過常規貨幣政策瞄定的時間窗口。因此,人民銀行應在繼續推進以穩定幣值為核心的貨幣政策框架建設的同時,適當延長貨幣政策目標的時間窗口,對宏觀審慎框架下的金融穩定目標給予充分考慮。
(三)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分析,科學預警系統性風險
金融系統性風險受到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了金融體系存在的順周期因素外,金融工具、支付清算系統、營運模式等因素也可以引起系統性的風險,比如CDO、CDS、CCP、發起配售模式、過度依賴外部評級等,這些因素也應適時納入宏觀審慎性政策的框架。因此,人民銀行應不斷完善宏觀審慎分析體系,積極探索更加適用于分析和評估金融體系脆弱性的模型和方法,及時預警和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
(四)進一步創新宏觀審慎工具,強化政策可操作性
宏觀審慎政策工具是應對金融脆弱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必要手段。相對于貨幣政策,宏觀審慎的政策的優勢在于它們更有針對性,可以克服貨幣政策在兼顧金融穩定目標時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和滯后性,但目前還缺乏有效的宏觀審慎的工具。因此,加強宏觀審慎工具研究,使宏觀審慎政策能落實到實際監管當中,對實現宏觀審慎監管目標和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至關重要。
(五)進一步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協調
絕大多數時候,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取向一致,相互促進。但有些時候,特別是通貨膨脹威脅與金融體系不穩共存的時候,宏觀審慎政策可能與貨幣政策呈相反方向運動,使政策效應弱化。因此,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協調,有助于實現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良性互動,減輕宏觀調控負擔。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效果的評價機制,如通過跟蹤信貸增長率變化衡量宏觀審慎政策是否有效遏制了信貸的周期波動等。
參考文獻
[1]李妍.宏觀審慎監管與金融穩定[J].金融研究,2009(8):52-60.
[2]郭田勇,廖力.金融危機和宏觀審慎監管[J].經濟研究,2010(13):41-44.
[3]劉仁伍.構建宏觀審慎管理新體系[J].中國金融,2010(13):37-39.
[4]易綱,王召.貨幣政策與金融資產價格[J].經濟研究,2002(3):13-20.
[5]張曉慧.從中央銀行政策框架的演變看構建宏觀審慎性政策體系[J].中國金融,2010(23):13-16.
[6]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作者簡介:劉松濤(1979-),男,漢族,河南鶴壁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經濟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金融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