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金融生態建設在推動縣域經濟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云南縣域金融生態有所改善,但是橫向比較發現,當前金融轉型背景下云南縣域金融生態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應從培育中小型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完善信用環境三方面進一步采取優化措施。
【關鍵詞】縣域金融生態 合作金融機構 信用環境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推動縣域經濟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始終是提高縣域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的一個重大課題。隨著金融改革深度、廣度及速度的不斷推進,縣域金融生態進一步改善,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力度有較大增強。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相比,縣域金融生態建設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尤其是云南省地處西南邊陲,傳統農業效率低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其縣域金融市場環境欠佳,因此對于目前分析云南省縣域金融生態現狀并進一步探討優化方案,對于助推橋頭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云南省縣域金融生態現狀所反映出的問題
(一)縣域經濟基礎薄弱
實體經濟是金融主體的服務對象和生存空間,經濟基礎是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受地理、歷史等客觀因素及管理機制、人員意識等主觀因素影響,云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表現為以下一些問題,勢必影響到金融發展的速度與效率。
第一,地區生產總值低。2011年云南省縣域平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6億元,僅為江蘇的10.5%、山東的13.4%、全國的66%。云南10個縣的經濟總量才相當于江蘇省1個縣。2011年,入圍全國百強縣最多的5個省依次是:江蘇29個,山東26個,浙江24個,遼寧10個,福建8個,云南省至今沒有一個。江蘇省入圍2011年全國百強縣的29個縣,平均生產總值達612.24億元,云南省GDP最高的五華區為608.1億元,最低的貢山縣僅為3.9億元。
第二,農民人均純收入偏低。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云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3.9%。而江蘇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昆山市為20212元;最低的灌南縣也達到了7451元。云南129個縣(市、區)中85個縣被納入國家重點扶持范圍,全省共1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位居全國第三,深度貧困人口160.2萬。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全省129個縣(市、區)中尚有6個未通高等級公路,鐵路系統、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滯后。
第四,縣級財政保障能力較弱。2010年云南省縣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4億元的縣只有32個,仍有25個縣低于1億元,41個縣的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低于500元,多數縣級財政難以擺脫吃財政的境況;2011年云南省縣域經濟體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最高的達到25.42億元,而最低的僅有0.26億元,高低相差近百倍。目前全省仍有110多個縣靠省級財政補貼保證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與此同時,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所需資金較大,預算支出增長持續超過收入增長。縣鄉政府需要承擔基礎設施軟硬件建設、行政管理等諸多責任,加之縣鄉財政缺乏主體稅源,剛性支出壓力如人員經費逐年增大,導致財政赤字越累越大,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甚至一些債務需要靠拖欠當地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解決,債務金融化嚴重,無疑增加縣域銀行金融系統風險。
(二)縣域金融機構配置不足
目前云南省向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有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涉農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雖然農村金融機構的結構基本呈現了多層次的特征,金融機構的數量也有了長足的增長,但是,就全國范圍橫向比較發現,云南省15個州(市)的1213個鄉鎮中,縣域金融服務機構仍然網點少、布局散,仍有100多個鄉鎮存在金融服務空白。以村鎮銀行為例,按照云南銀監局規劃,到2011年末,村鎮銀行將覆蓋云南省全境129個縣(區、市)。事實上截至2011年末,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726家,云南省僅籌建了10家村鎮銀行,云南省村鎮銀行數量在全國村鎮銀行數量中的占比不到2%。來自2011年全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云南省與同屬西部地區除西藏以外的其他10省市關于農村合作機構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關數據的統計顯示(見表1和表2)其營業網點與法人機構數量上仍有提升的空間,其中農村合作機構包含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及農村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三類機構。2012年以來,上海農商行外、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浙江稠州銀行以及民生銀行5家銀行在云南發起設立的17家村鎮銀行,分布于昆明、紅河、臨滄、保山、德宏、西雙版納、大理、普洱8個州(市)的17個縣(市),籌建工作正在展開。但這些村鎮銀行,仍然存在數量少,分布不均,大多網點僅設在各州市一級相對發達區域,縣域以下很少涉及,真正設在村鎮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縣域金融機構信貸投放不足
2011年,云南省財政“三農”投入首超1000億元,達到118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有力地促進了我省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但是目前設立在縣域的金融服務機構中,能夠向“三農”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非常有限。
農村信用社是向“三農”提供資金需求的主力,其貸款業務重點面向“三農”、中小企業及水利、移民安置、機場建設等重點工程項目,截至2011年末,全省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402億元,占全省銀行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33%,占全省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的11.57%,截至2012年末,涉農貸款余額1635.64億元,比年初凈增266.03億元。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浮動標準可以比其他商業銀行高,雖然農民借款利率原則上不上浮或少上浮,但這類個貸業務現在管理成本太高,所以一般信用社對其利率都上浮較大,導致其利率水平較高,此外受信貸規模調控帶來的影響,其貸款規模受到限制,相對于貸款需求而言無法投放大量貸款;農業發展銀行貸款主要集中在糧油信貸業務、新農村建設、公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政策性貸款業務;農業銀行貸款集中度高,主要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農戶貸款一直是其業務短板;郵政儲蓄銀行正處于改革期,規模小,業務不成熟,無法真正發揮金融機構的功能;小額貸款公司股本金少,支持對象特定,尚不具備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的能力。其他設立不久的村鎮銀行,由于本身底子薄,在發展涉農貸款的時候,出現的不可預測的災害讓銀行不敢把錢貸給農民,其貸款客戶主要是當地政府的關系戶,面向個體農戶相對較少。
(四)農信資金大量外流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縣域金融發展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全部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存款減去全部金融機構向農村發放的貸款,計算結果顯示存款大于貸款,存貸差就是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出額。由于我國金融體制下金融機構普遍采用分支式的組織形式,為縣域信用資金流出提供了便利。其次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實施中心城市戰略和扁平化信貸管理模式,基層商業銀行的貸款權限普遍向上級行集中,進一步嚴格控制授信額度,較少發放貸款,大部分縣域基層商業銀行主要是吸納存款上存資金。過高的上存資金利率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貸款積極性。結果導致信用資金向大中城市以及發達地區集中,貼近基層、貼近農村、貼近項目信用資金普遍缺乏,云南省這一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2011年云南省金融辦對文山州富寧縣、紅河州河口市以及德宏州瑞麗市三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市進行調研,縣域信用資金流出狀況并沒有因為城市化、工業化推進有所改進,其存貸比分別為49%、51.41%、40%。縣域信用資金大量流出,加劇縣域金融資源稀缺,擴大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之間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
(五)制度與信用文化滯后
縣域中小企業大都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默許下,部分中小企業借改制之名逃廢金融債務,致使大量銀行債權被懸空。此外由于司法制度也缺乏足夠的效率,司法機關對銀行債權面臨著企業改制債權落實難,金融債權受償難、銀行勝訴案件執行難的“三難”境地這勢必影響金融機構提供信貸資金的積極性,致使金融機構被動地以減少貸款投放來防范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于縣域信貸的投入。
二、云南省縣域金融生態優化方案
在深化金融改革,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云南省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等部門已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但就目前縣域金融生態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還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優化縣域金融生態。
(一)重點培育服務“三農”的中小型金融機構
要解決縣域金融發展困境,不能強調依靠大中型商業銀行,其現代化經營戰略決定了未來這些銀行將更多追尋風險收益更合理的城市業務。尤其對于云南省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之間發展嚴重不協調的現狀,更需要結合云南省各縣域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運用各種政策手段,打造真正面向“三農”的中小型金融機構。
其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中強調特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立足縣域、做實縣域,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特點和自身經營狀況,利用人緣、地緣優勢,不斷加大對有利于服務“三農”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支持。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不是改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唯一路徑,而應該克服同質同類化問題,創新地運用合作性金融的內在優勢,調動特定區域或社區的積極性,避免粗放式經營和低水平競爭,辦出特色使其更好服務于縣域以下的金融需求。
其二,優化股權結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中小金融機構。對于縣域中小型金融機構,可考慮逐漸把股東主體變為對支持縣域發展具有偏好的地方資本,同時將地方性財稅優惠與約束其業務領域的制度相結合,力求建立一個多元、分散、相互制衡的股權結構。同時,允許以民間資本為主要發起人,設立諸如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或金融組織。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其準入門檻降低,不意味著市場監管標準放松。政府部門及金融監管機構應根據當地農村金融特點,建立信用評級體系和風險評估模型,密切跟蹤其風險情況,重點糾正如超業務范圍經營、超比例發放大額貸款等違法違規行為。
其三,拓寬中小型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就中小金融機構自身而言,對于某些主發起行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村鎮銀行,可利用其品牌效應,通過廣泛宣傳,吸收社會存款;同時可以動員股東將自己或公司的資金優先存入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以此帶動當地農民和中小企業存款;此外應加強與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來吸納社員資金。就全社會相關利益主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可以政府相關部門出面,搭建大型商業銀行對縣域中小型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商業銀行可選擇社會聲譽良好的小型金融機構進行貸款,一方面解決小型金融機構的資金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商業銀行開辟新的信貸渠道;二是探索建立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如農村金融租賃市場,讓更多的資金直接進入農業產業化生產領域;三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投融資,針對不同類型民間資本采取不同政策,如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鼓勵其參與貨幣市場業務,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其進行直接股權或債券融資。
其四,完善中小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規模小、風險高、金融生態脆弱是縣域金融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尋求有效支持“三農”的金融服務方式,就必須建立規范的農村市場退出機制。而要建立規范的農村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這必然要盡快完善存款保險制度。通過這項制度,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并運用早期糾正措施督促金融機構盡早整改。這樣即使存在部分金融機構退出市場,有存款保險機構對存款人進行保護,就可以樹立一個良好的風險判斷體系,有效防止目前有些農村金融機構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場的困境。
(二)依托科技創新縣域金融產品
其一,信貸產品創新。將信貸產品按功能進行分類,加強以下三種類型的信貸產品的研發力度。一是便利性信貸產品。通過對信貸產品的期限、抵押物、還款方式以及辦貸程序等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研發出更多便利性的產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開辦信用卡業務、自助貸款業務等。例如針對當地農戶、微小企業的小額信貸。大型金融機構可通過投資設立專業性小額貸款部門,逐步實現客戶群體下移,針對小額貸款機構批發貸款和提供技術支持,改變服務手段。如農業發行的“惠農卡”等,就是這方面的創新。小型金融機構可發展利用社區信任、人際信任、人脈信任關系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銀(社)團貸款。二是風險轉移性信貸產品。拓寬財產擔保范圍,對財務報表資產項目下的所有項目都可以列入財產抵押擔保范圍。針對不同資產項目特點,研發出更多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產品。三是區域性信貸產品研發力度,立足于省內各區域農業的自然優勢和融資需求特點,做到宜大則大,宜小則小。
其二,電子銀行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可聯合社會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諸如支付終端、網上銀行等電子產品的研發,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無地域、無時間限制的自助金融服務。針對外出務工青壯年農民、個體工商戶、普通城鎮居民、種養加工大戶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研發具有針對性的電子銀行產品。對農產品專業市場提供B2C、B2B等網上支付服務,也可考慮建立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名、優、特農產品銷售網站,為農產品的銷售牽線搭橋,加速農產品流通。
(三)大力整治縣域金融生態軟環境
其一,發揮地方政府在縣域金融生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整體聯動的金融生態維護機制。可以將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納入對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的考核內容,打造“誠信政府”形象,并將其考核結果向外界進行定期披露。積極開展誠信企業評選活動,根據客戶信用狀況實行差別化的貸款利率政策,對違約行為實行多部門聯動的制裁措施。此外,相關政府部門如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在盡職盡責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應及時對外更新省內相關金融數據。
其二,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環境,重塑社會信用基礎。一方面對于企業信用而言,應從發展的戰略角度去看待銀企關系,改變以往單純從地方企業和局部利益出發的做法,維護金融債權,加強區域金融安全與風險意識,使金融機構向縣域信貸投放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對于農戶信用而言,不能只靠農民自身的努力,應在信用制度的設計上下功夫,從擔保、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保險三個方面出發,為改善農戶信用奠定基礎。一要改進擔保,例如解決像應收賬款、農作物是否可以抵押的問題。二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定單農業。農產品期貨市場可以幫助農戶發現價格,價格確定后,也才能有效實現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農業引導農戶改善種植結構,引導加工企業生產。而金融機構一旦可以根據農戶訂單提供金融服務,便可能從源頭上降低系統性貸款風險。三要發展農業保險。農業是弱勢產業,極易受自然災害影響,抗風險能力弱。尤其是近年來,云南省連續若干年干旱,這對于當地農業發展產生了不少影響。為了保護當地農業發展,亟需發展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形式可根據當地實際多種多樣,在發展政策性保險的同時,同時還應推進農村的商業性保險、合作互助保險等形式。
其三,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司法部門案件結案率,真正落實資產受償權,對惡意逃廢、懸空金融機構債務的行為,執法部門要依法予以堅決打擊和糾正。
其四,完善農村信貸服務。主管部門應引導信用擔保機構規范運作,明確信貸擔保行業準入條件、從業人員資格、內控規范,加強對擔保機構日常業務運行的監督指導,提高擔保機構資質水平。一方面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鼓勵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協會組織創辦為三農服務的擔保公司。另一方面對于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由政府牽頭出資、農民和農村企業參股,建立專業化信貸擔保機構,或由政府扶持建立農村信貸擔保基金。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2011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goiu/524/2012/20120608205203800111587/20120608205203800111587_.html.
[2]文新雷.云南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金融,2011(07).
[3]劉光溪.縣域金融改革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的云南樣本[EB/OL].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9-07/112112318.html.
基金項目:2010年云南省教育廳社科項目“云南省金融生態現狀評估及優化方案研究”,編號“K3051006”。
作者簡介:盧佳瑄(1981-),女,漢族,天津,云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