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載體,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合作社現在西方一些國家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但是在我國依然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自2006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合作社法》,這一組織形式才在法律形式上站穩了腳跟。自此,合作經濟組織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對我國的農民合作組織的制度變遷模式和發展目標進行分析。
【關鍵詞】合作經濟組織 制度變遷 模式
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變遷
(一)革命根據地時期(1927—1937)
我國的合作社發展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時期,我國革命根據地的第一家合作社是1929年上杭縣才溪鄉組建的勞動互助組,其后又發展了多種合作社,主要是消費合作社和糧食合作社。有的學者把湖南的農會組織也劃入合作社的范疇,農會組織得到了共產黨的高度支持和關注,在革命的勝利和促進當地農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筆者認為前者更符合現代合作社的定義,后者的行政色彩更濃厚。這一時期的合作組織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的范疇,是農民自發組織的,是為了改善生活狀態和爭取自己權利的組織形式。
(二)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1937—1949)
這一時期的合作社大部分是綜合性的,經營多種業務。大部分分布在陜甘寧邊區和晉察冀邊區,其中最典型的是陜甘寧邊區的延安南區合作社,它最大的制度創新就是提出了“克服包辦代替、實行民辦官助”的政策。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國的合作社已經達到30000個,社員3000萬人,這一時期供銷合作社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覆蓋整個解放區的供銷合作社網絡。這一時期的合作社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結合模式。
(三)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6)
這一時期,農民自發的組織起來互助組和土地入股的初級合作社。農民組織也由政治斗爭轉向發展經濟,向土地集體化的高級社和人民公社制度轉軌,開創了在農村發展經濟組織的先河。這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一開始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范圍,后來變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模式。但是這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由于政治的作用,農民的經營自主權逐漸縮小,產權制度也從農民個人所有轉變為集體產權制度,侵犯了農民的利益,因此制度變遷最終失敗。
(四)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階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包產到戶”作為以家庭經營為核心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形式在全國實行,這是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結合,這種制度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這種制度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單個分散的農民在市場交易中成本過高、在競爭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大。與此同時,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可以在各地設置合作社,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第一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后來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在我國相繼出現。合作社的作用被凸顯出來,也逐漸被人們接受,它連接了小農戶和大市場,為農戶提供了經濟的資料來源和銷路,節約了農戶進入市場的費用,降低了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和機會主義風險,還實行農產品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把潛在利潤內部化,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合作社法》出臺,以支持引導合作社的發展,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體現了政府對合作社發展的重視,加大了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和管理力度。農村合作組織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2011年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35家,入社農戶約2800萬戶,約占農戶總數的10%。農民專業合作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規模經營,為解決三農問提供了一些借鑒。這一時期的合作社屬于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協調配套實現的,然而目前的需求誘致型變遷的動力不足,又面臨著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約束,因此使這一組織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二、合作社制度的創新
我國要在結合我國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日本的綜合農協和美國的新一代合作社的制度設計。借鑒日本的綜合農協,發展多方面的合作,注重公平,同時吸收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經驗,追求產品的深加工和價值增值,通過限制成員資格、并通過建立交易份額制、轉讓交易權等,將投資和惠顧額綁在一起,合理設置內部的產權結構,提高經營效率,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朱新方.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制度設計[J] .長江大學學報,2005,28(05).
[2]石雪梅.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變遷及原因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03).
[3]孔祥智,史冰清.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制度變遷和政策評價[J] .農村經營管理,2008(11).
[4]楊娜曼.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變遷與績效研究[J].湖湘論壇,2008(03).
[5]王敏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變遷模式選擇[J] .農業經濟,2007(10).
[6]羅必良.中國農村經濟組織變遷:線索、趨勢與目標模式[J] .經濟學家,1996(05).
作者簡介:張曉倩(1987-),女,河北省邢臺市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