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建設當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盡管近幾年支農力度加大,但農村的發展依然動力不足。眾所周知,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脈,金融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區經濟發展的命脈。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地區資金供需矛盾突出,極大地抑制了我國新農村的建設。為了緩解這一現狀,緩解農村貸款難問題,本文將從博弈論的角度,分兩個階段,逐層分析農戶申請貸款階段與貸款后的還款階段銀行與農戶的信貸博弈,對銀行“惜貸”,農戶貸款難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合理性的對策。
【關鍵詞】博弈論 農村金融 農戶貸款
一、引言
近年來,中央十分重視農村金融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金融首當其沖的成為重中之重。然而“有機構、缺服務”、“有制度、缺執行”、“有存款、缺貸款”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李似鴻,2010)[1],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Henk Van Gemert(2001)研究也指出,中國農村存在大量資金需求,但農村資金流出,導致農村資金短缺[2]。這里我們運用博弈的思想,對農戶與銀行之間的存貸博弈進行剖析,找到其中的癥結,從而對癥下藥,提出合理性的對策,緩解農戶貸款難問題。
二、博弈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假設
博弈論是一門研究彼此相關的博弈參與人為了各自得益而按照一定次序(同時或先后)進行策略選擇及均衡問題的科學。將具體實際問題納入博弈論的框架進行分析,以解決行為主體之間的沖突與合作,一般思路為:第一步,將具體的實際經濟問題抽象為對應的博弈問題(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失去部分信息,但不會影響總體以及最終的博弈趨勢);第二步,利用博弈理論方法求解上述翻譯的博弈問題;第三步,與第一步正好相反,將上述得出的博弈的抽象解具體化,還原為原有經濟問題的解。本模型的基本假設:(1)信貸博弈的參與雙方是銀行和農戶。在農村金融市場,參與者主要有鄉鎮銀行、農戶以及鄉鎮企業等,模型中統一劃歸為農戶一類。(2)此博弈是非合作博弈,即所有參與人(銀行與農戶)都是理性的,追求個人效益最優,而非整體效益。(3)該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農戶對自己的狀況以及銀行的信貸政策是非常清楚的,但銀行面對的是農戶是分散的,銀行缺乏對農戶的信用狀況以及私人信息的了解,銀行與農戶之間的信息極其不對稱。我們引入一個名為“自然人”的虛擬參與者,博弈進行時,“自然”首先選擇農戶的信用狀狀況,農戶根據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采取行動,銀行根據農戶的行動推測其類型或修正先驗信息,然后選擇自己的最優行動。
三、銀行與農戶之間的信貸博弈過程
假設農村金融信貸市場上的農戶只有兩種類型:信用狀況好的農戶(農戶1),信用狀況差的農戶(農戶2),農戶1能夠按期還本付息,農戶2一般會違約而無法按期還本付息。此模型中,進一步作出假設,農戶向銀行申請貸款,本金為B,貸款利率為r,農戶獲得貸款用于生產或投資的收益率為R,信用好的農戶1收益率為,信用差的農戶2收益率為。
(一)申請貸款階段
在此階段,銀行與農戶的博弈過程有:
第一階段,“自然”對信用不同的農戶做出選擇,以p的概率選擇信用好的農戶(農戶1),以1-p的概率選擇信用不好的農戶(農戶2)。
第二階段,農戶根據自身的狀況,以及所掌握到的綜合信息,作出是否申請貸款的選擇。若不申請,則博弈到此結束。若申請,則博弈進入下一階段。
第三階段,銀行根據農戶提供的資料,以及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提供貸款。
對于上述博弈(見圖1)的效用分析如下:
農戶:由于,,所以,農戶一定會申請貸款。
銀行:銀行提供貸款的期望收益:
銀行拒絕提供貸款的期望收益:
當,即 時,銀行會提供貸款,否則就會決絕農戶的申請。所以,銀行是否會批準農戶的貸款申請,關鍵在于銀行對農戶還款信用的評估。理想的狀況是銀行準確判別農戶信用,對信用好的農戶貸款,獲得[B(-r),Br]的均衡收益,對信用差的農戶拒絕貸款,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然而,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農村機構的放貸權受限,農村信用體系的不健全,農戶生產經營的弱質性等,使得銀行對p的評估不容樂觀,最終理性的銀行選擇p值較大的城市大企業客戶,加劇農戶貸款難度。
(二)還款階段
在銀行與農戶的博弈中,農戶由于自身經營不善,或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損失,或是惡意拖欠等等都會導致不能按期向銀行還本付息。當農戶不能按期還款時,銀行會面臨兩種選擇,訴訟打官司,或者妥協。若是銀行選擇與農戶打官司,必須承擔昂貴的訴訟成本C。而由于農戶自身的特殊情況,貸款幾乎沒有抵押品,或是抵押品難以變現,以及農村金融法規不健全,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即使銀行最終打贏官司,法院判決也難以執行。對此我們有如圖2所示的博弈過程:
對于上述博弈,我們采用逆推的方法來進行分析:
在第三階段,-B-C<-B,所以銀行的起訴警告是沒有效力的,銀行的最優選擇是妥協,此時銀行的收益是-B,農戶的收益是B(1+R)。
第二階段,農戶還款時獲益B(R-r),小于不還款時的B(1+R),農戶會拒絕還款,銀行收益為-B。
第一階段,銀行決定是否貸款。提供貸款的收益將是-B,不提供貸款的收益是0。很明顯,最終的博弈均衡結果是(0,0),銀行拒絕提供貸款,博弈結束。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農戶得不到貸款,銀行也得不到貸款收益。這種情況下,銀行不會坐以待斃,他會將資金帶給信用度高、信息相對對稱的城市大客戶。
四、解決農戶信貸困境,抑制資金外流的對策分析
通過上面的博弈分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緩解農戶的信貸危機,關鍵在于“p”值的改進,以及重構銀行與農戶的還款博弈。具體有:
(一)構建信用體系,開展信用評級
吳兆魁、梁正奎(2003)認為應該通過信用工程的建設,打消投資者的顧慮,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放貸信心,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以促進資金回流農村[3]。通過對農戶的信用評級,以及農村地區信用體系的建設,逐步改善農村信用狀況,這將大大增加銀行對農戶信用狀況的識別能力,增加銀行放貸的信息,緩解銀行“惜貸”的尷尬局面。
(二)構建合適的抵押擔保,聯保機制
農戶由于其農業經營的特殊性,貸款周期長,容易受到自然等非抗力因素的影響,抵御風險能力不足。而且由于農村信用體系落后,農戶信譽低,極易發生賴賬等現象,加之農業資產不易變現,一旦發生賴賬,即使銀行訴訟成功,損失也不易挽回。所以必須建立合適的抵押聯保機制,以減輕銀行的回顧之憂,增加對農戶貸款的信心。
(三)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治理水平,下放放貸權
張云燕、王磊玲(2013)指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綜合治理水平與其信貸風險顯著負相關[4]。隨著治理水平的提高,對于銀行信用體系,擔保機制等構建,以及風險的降低,支農力度的增加都具有顯著意義。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放貸權,從行政區域上來說基本集中在縣及其以上的分支機構,在鄉鎮的分支銀行基本沒有放貸權。然而正是在鄉鎮的分支銀行對農戶的狀況比較了解,相比能夠較為準確地甄別出農戶的資信狀況。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貸權的下放,都有利于銀行甄別并接收信用好的農戶所傳遞的信號。
(四)引入重復博弈的市場機制
當博弈為一次性博弈時,農戶更傾向于違約,農戶的信用承諾是無力的。所以,需要引入重復博弈的市場機制。在重復博弈的市場機制中,農戶貸款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利益,還必須考慮長遠利益。因為當前的違約會增加未來貸款的難度,而按時還貸的信用會提高農戶的信用評級,未來更容易獲得貸款。一般說來,農戶與銀行的交易是長期連續的,所以在這樣的機制下,會有效地緩解銀行與農戶的信貸矛盾,農戶易貸,銀行愿貸。
五、小結
通過對農戶與銀行的信貸博弈分析,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在農村不健康的金融環境下所導致的農村易存不易貸的信貸供求矛盾。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農村金融信貸供求的解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盡管目前矛盾仍是突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仍時有發生,只要我們看清問題本質的同時,選擇恰當的對策,積極應對,循序漸進,農村金融信貸問題將會緩解,金融生態環境也必將大為改善。
參考文獻
[1]李似鴻.金融需求、金融供給與鄉村自治——基于貧困地區農戶金融行為的考察與分析[J].管理世界,2010(01):74-87.
[2] Henk Van Gemert.Financ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World Economic and China,2001(9):29-32.
[3]吳兆魁,梁正奎.對農村資金外流的思考[J].金融縱橫,2003(06):55.
[4]張云嬿,王磊玲,羅劍朝.縣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的影響因素[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51-57.
作者簡介:楊濤(1989-),男,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12級研究生,金融學,研究方向:資本市場運營與風險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