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市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在借鑒其他領域保護價格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建議在中國的碳市場中制定排放配額價格下限,且排放配額價格下限應等于邊際減排成本。通過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對回歸參數進行最小二乘估計,構建了冪函數形式的排放配額價格下限計算和預測模型,并利用該模型計算出了中國1960-2008年歷年的邊際減排成本。
【關鍵詞】邊際減排成本 價格下限 排放配額 碳價格 碳市場
一、問題的提出
據2012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管理問題和碳排放配額飽和,導致碳價格長期低迷。ICE公布的ECXEUA交易價格數據顯示,2013年4月,碳排放配額價格一度跌破3歐元/噸。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延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2012年初爆發的EUETS營運危機和EUA價格的長期暴跌嚴重打擊了業界對碳市場前景的信心,挫傷了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為了保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維持碳市場的穩定運營,有必要穩定碳價格,至少不損害排放量較低的企業的利益,即設置排放配額的價格下限。
二、制定排放配額價格下限的理論依據
價格下限是指可以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低價格。當均衡價格高于價格下限時,價格下限沒有限制性,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使經濟向均衡變動。當均衡價格低于價格下限時,價格下限對市場有限制性約束,市場價格等于價格下限[1]。
由價格下限的制定而引致的供給過剩問題,可通過政府收購方式解決。在碳市場中,過剩的排放配額可由政府收購,作為碳儲備。碳儲備制度是穩定碳排放權價格,平抑市場波動的關鍵所在[2]。當碳排放配額的市場均衡價格過高時,政府在碳市場中出售或拍賣儲備配額,增加供給,以降低碳價格;當碳市場的均衡價格低于排放配額價格下限時,政府收購排放配額作為碳儲備,促進碳價格回歸。
三、排放配額價格下限的計算原理與方法
(一)回歸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
先將雙對數函數模型化為標準線性模型。對于形如的雙對數函數模型,可令,,將雙對數模型化為標準線性模型。其中,[4]。再利用最小二乘法估算上述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量,得到曲線擬合方程。最后進行方差分析、計算擬合優度、對回歸參數和方程進行檢驗,并解釋模型含義。
(二)計算方法
依據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為了使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碳市場達到長期均衡,須依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將排放配額的價格下限設置在使出售配額的企業的經濟利潤等于零,即只能獲得正常利潤的水平上。因此,排放配額的價格下限應等于邊際減排成本。
為了求出排放配額價格下限,需推導出邊際減排成本函數。先對國內生產總值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進行曲線估計,選擇擬合效果最好的模型。再由擬合方程推導出邊際減排成本函數,并對得出的結果進行解釋。
四、中國碳市場中排放配額價格下限的實際計算與論證
(一)實際計算
中國1960-2008年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和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億噸)的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
使用SPSS軟件依照上述建模方法進行操作得出,冪函數回歸模型擬合度最高,且擬合結果的各項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建立方程,即。其中,表示中國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表示中國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隨機誤差項。令,,將雙對數函數模型化為標準線性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即冪函數擬合方程為。模型的調整R2=0.908,F檢驗值為474.930,F檢驗的P值為0.000,t檢驗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通過檢驗。
在此模型中,=2.06>0表明,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增加1單位,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就增加2.06個單位。通過對冪函數擬合方程求導,可推導出邊際減排成本函數,即排放配額的價格下限為。
利用本研究中得到的中國的邊際減排成本函數,可計算出1960—2008年歷年的邊際減排成本(元/噸),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如表2所示。
由上述計算公式可知,排放配額價格下限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一一映射關系,制定一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就可唯一確定一個對應的排放配額價格下限。因此,在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制定年度碳排放總量上限的情況下,本模型也可應用于最低碳價格的預測。
(二)與其他研究成果的比較
徐呈旭就中國碳排放量與GDP二者的關系問題,建立了回歸方程,研究得出每變動一個單位,就將變動2.1955個單位。與本文得出的結論較一致。陳詩一(2010)計算出中國工業全行業二氧化碳影子價格絕對值的平均值為每噸2.68萬—3.27萬元。陳詩一(2011)估算出中國工業全行業的二氧化碳邊際減排成本在2009年約為2000元/噸,并預測2020年將攀升至4000元/噸以上。高鵬飛等提出,當減排率在0%—45%之間時,各年的碳邊際減排成本(以1995年美元價計)為0—250美元/噸。
五、結論
本文對中國碳市場機制的完善提出新的建議和具體方法,在中國碳市場中設置排放配額價格下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導出了冪函數形式的碳排放配額價格下限計算公式,為中國最低碳價格的計算和預測提供了參考依據,可借助該模型適當調控我國碳價格,以平抑碳價格劇烈波動引致的風險、維持碳市場穩定運轉。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在計算排放配額價格下限過程中,未考慮交易成本。此外,Onno Kuik等將二氧化碳捕集與儲存技術和氣候等因素也納入邊際減排成本的計算公式中。Eva Benz等認為政策和管制因素及市場機制是配額價格的決定因素。在配額價格計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方面,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曼昆.經濟學原理上冊 [M].2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 王宇露,林健.我國碳排放權定價機制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02):88.
[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 于俊年.計量經濟學[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