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并購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中國企業也紛紛利用跨國并購來加快其國際化步伐,隨著經濟發展和“走出去”戰略實施,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增長十分迅速。但在規模上與其它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中融資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融資將關系到企業的投入成本、國際競爭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對我國企業跨國并購融資的當前狀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一系列當前我國企業適用的融資策略,希望能對我國企業緩解今后跨國并購時的融資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跨國并購 融資風險 融資策略
一、導論
隨著國際跨國并購一次又一次的浪潮,我國企業跨國并購也蔚然成風。1986年中信的外資公司-加拿大公司收購加拿大的塞爾加紙漿廠50%的股份,開啟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先潮。1986~1996年期間,是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萌芽階段,此階段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規模和交易額普遍較小。據聯合國對外投資數據統計顯示,這十年間,我國跨國并購總金額年平均值為2.3億美元,而全球跨國并購總額年平均值約為1264.88億美元,我國跨國并購總金額占全球總金額的份額微乎其微。在2001年前,我國跨國并購總額除了1998年超過10億美元外,其它年份均在沒有超過8億美元。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企業并購活動的良好發展勢頭,以及我國不斷提高經濟總量水平,調整和升級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對外經濟運作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企業通過跨國并購來實現企業擴張的方式不斷增加。我國企業跨國并購開始加速,并購規模明顯擴大,并購交易額明顯增加。2005年我國(含香港地區)企業跨國并購金額超過150億美元,約占世界交易總額的2.2%。由于跨國并購活動所需資金量巨大,成功的并購活動要求有巨大的資金支持。并購融資安排對企業并購的成敗有很大的影響,體現在:融資的方式不同,融資規模的大小,融資成本的高低,融資風險的大小以及融資渠道的暢通與否,都決定著并購活動的有效性,決定著能不能取得并購的最后成功。正確的融資安排不但能夠幫助企業籌集到充足的資金,還可以降低收購者的融資成本和未來債務負擔,使企業能更好地進行跨國并購后的整合與發展。因此,合理的融資策略是企業跨國并購活動中的關鍵。
二、跨國并購融資概述
(一)跨國并購融資的分類
按融資渠道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按融資資金來源分為權益性融資和債務性融資;按融資方式分為留存收益、銀行貸款、發行證券等。本文采用按融資資金來源來劃分。
債務性融資:主要是通過債務來實現并購融資,包括銀行借貸所得,發行債券及其他票據所得。
權益性融資:主要指以權益為基礎的融資工具,包括資金形成的專項基金,公開發行股票融資,換股并購,反向回購,員工持股計劃,戰略投資者所得。
此外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融資方式也出現了債務性和權益性融資方式的綜合使用,稱之為混和融資:包括發行可轉換債券,發行認股權證,杠桿收購融資;另外還有特殊融資:租賃融資,賣方融資。
(二)我國跨國并購的融資特點
1.在并購規模上由小漸大。20世紀末以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數量很少,可謂鳳毛麟角,而且規模較小,以數千萬美元的并購案居多。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交易規模才逐步增大,從幾億美元(京東方并購斥資3.8億美元)、十幾億美元(聯想并購17.5億美元)到數十億美元(中石化耗資72.4億美元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
2.從資產收購到股權收購。在并購方式上中國企業根據目標企業的情況以及自身的實力選取資產收購或者股權并購。早期的中小規模并購以資產收購居多,近年來則以股權并購為主。
3.支付方式以現金支付為主。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支付方式涉及現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和支付三種方式,但以現金支付為主。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型并購案采用了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的方式。甚至連迄今中國最大的跨國并購交易案-中石化以72.4億美元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都是以現金支付的。
4.融資以銀行商業貸款為主。目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融資方式包括企業自有資金、金融機構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以及杠桿收購,但普遍的主要融資方式是銀行商業貸款。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我國大型企業跨國并購融資方式單一,主要是采取銀行貸款這種融資方式進行現金并購。進入21世紀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TCL、聯想、吉利等一大批各類所有制企業開始了跨國并購的征程,除了銀行貸款以外,在海外上市、發行海外債券、發行海外可轉債、發行美國存托憑證(ADR) 、換股等逐漸構成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多元化融資方式,有些企業聯合外國公司共同完成并購,讓外國公司分擔了并購所需資金并降低了自身的財務風險。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發起的大型并購案中主要通過發行股票(一般為配股或增發新股)和債券融資,成為上市公司收購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小規模并購案中企業自有資金占據一定比例;較大規模的并購交易逐漸以混合融資代替了單一融資方式。近年來,中國企業逐步開始以股權置換方式解決跨國并購的融資路徑,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拓展新的跨國并購融資方式——特殊融資:引入積極投資者、承擔債務或使用賣方融資。
(三)我國企業跨國并購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并購融資方式有限,在金融信貸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金融信貸的支持對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跨國并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中國企業參與跨國并購在金融信貸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包括受國內貸款額度與特定外匯額度的限制。這使得參與跨國并購的企業的國內融資能力受到限制。
2.在并購融資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的作用
目前我國中介機構的操作尚不規范,提供并購融資方面的專門服務較少。同時由于國家法律方面的一些限制,中介機構在提供融資服務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中介機構的作用在融資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3.我國缺乏發達規范的資本市場
近年來,全球并購大量通過在股票市場進行股票交換來實現,在中國,因為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不發達,現金或其他資產并購方式長期存在,跨國并購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中國股市中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票,因此難以準確估價上市公司的市值,也難以實施并購交易。
4.國內融資支持少
融資支持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以國家財政為后盾建立和支持官方出口信用機構的海外投資融資服務體系;二是通過有關鼓勵政策,帶動商業金融機構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融資服務,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像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就是專門為美國中小企業海外投資提供融資服務。
三、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融資策略
(一)在進行并購融資前,企業要注重前期的分析工作
在企業并購融資前,要比較分析可選擇的各種并購融資方式,并充分考慮影響企業并購的資本結構、融資成本、資金需要量、融資風險、融資環境及政策法規等各種因素,對這些因素綜合地分析評價,據此來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操作性強的融資方案。
(二)重視國外融資,積極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
由于現在我國國際金融資本在世界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還不足2%,僅僅單純利用我國國際金融資本對跨國企業所需的巨額并購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我國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國際金融中心進行融資活動,這些組織能為我國跨國企業提供數額巨大、來源廣泛的國際資金,能有效解決我國境外投資資金的缺口。
(三)積極培育投資銀行業務,充分利用其中介作用與豐富經驗
在我國,直接融資市場起步晚、規模小,間接融資市場仍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主體。作為直接融資市場的重要角色的投資銀行尚未發展起來。因此,我國開展企業并購,應充分發揮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充分運用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資本實力、信用優勢和信息資源,為企業并購開創多樣的融資渠道。
(四)引進戰略投資機構
主要包括專門的并購基金,其它投資基金,投資銀行,提供私募業務的投資機構以及風險資本。 這些機構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資金充足,相比其他證券方式的融資,其優勢更體現在這些機構往往有大量金融業的精英,掌握著最大化的資源和信息管道,而且是收益最大化的支持者。因此在企業向其提出融資意愿時,他們會對整個項目的融資結構,成本風險,未來收益進行全方位分析,起碼能保證該并購活動在可行性分析、融資結構、后期整合計劃等環節都是成功的。
(五)其它重要策略
1.建立專項基金
一方面加強企業之間的聯系,發起建立并購基金,并專門的投資機構管理,實現集體投資、專家經營、分散風險、共同受益。在目前融資難情況下通過企業自助來解決難題的途徑。
2.向戰略同盟企業尋求資金來源
企業與行業內的國際競爭伙伴建立戰略同盟,資金可以成為交易的標的。比如:2002年青島啤酒宣布和世界著名啤酒廠商Anheuser-Bush結成戰略同盟,青島啤酒向后者強制發行可轉讓性債券,在香港籌資14.16港元。
3.尋求相關產業協會的支持
一方面向相關產業協會尋求政策支持,通過協會將一些建議傳遞給政府,通過政府政策的松綁、政策的優惠促進跨國并購。
另一方面由于協會時刻關注著國內外產業動態,對國際金融市場也比較了解,可以利用其國外的關系網、信息網,成為企業與并購東道國資金提供者的牽線人。
4.培養高素質人才
在并購融資涉及巨額資本運作的工程中,高級人才更顯得重要。從融資結構的設計,風險成本的控制,融資渠道的選擇,法律限制的規避以及與目標公司談判都全靠這些人業人員,而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融資的效率及成功。
參考文獻
[1] 王躍生.跨國公司金融:原理與案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 陳屹瓊.充滿變數的聯想融資[J].國際融資,2003(7).
[3] 陶勇.境外融資:聯想持續發展的動力[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3.
[4]段琳.我國企業并購的融資渠道及其拓展[J].財會月刊,2006(5).
[5] 盧力平.聯想并購探秘;融資策略與資源整合[J].資本運作,2005(8).
[6] 齊殿偉,董曉平.我國企業并購融資的現狀及發展策略[J].工業技術經濟,2005(2).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