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有著自身的特點,本文從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現狀入手,總結并歸納出其特點,并做了簡要的概括,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相關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融資結構 內源融資 外源融資 股權融資 債務融資
根據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基礎的關于企業融資的“啄食順序原則”,企業首先是偏好于內源融資,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后才是股權融資。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各種融資方式的可行性并不相同,我國上市公司具有較強的股權融資偏好,融資方式有著濃厚的中國特色。
一、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現狀
融資結構是指企業通過不同的融資渠道籌措的資本的有機搭配以及各種資本所占比例。具體地說,融資結構是指企業所有資本來源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即自有資本及借入資本的構成比例。
根據我國上市公司歷年融資結構分析可知,內源融資比例明顯低于外源融資,相差一倍之多。內源融資是諸多融資手段中融資成本最低的一種融資手段,國外不少上市公司將其視為最主要融資手段。它可以降低資本成本,在發達國家上市公司以內源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充分體現了內源融資的優勢。然而,在中國,上市公司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嚴重依賴外源融資,形成“重外源輕內源”的融資特征。
不僅如此,將外源融資中兩種最主要的方式(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分別進行分析得出我國證券市場上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的基本情況。首先,股權融資發展迅速,并且在整個證券融資中占有絕對優勢。在2000和2001年股票市場處于牛市行情時,股權融資比重甚至達到了整個證券融資的90%。根據2009年的統計年鑒:到2009年底,境內上市公司(A、B股)總數已由1990年的10家上升到1718家。然而,企業債券融資則處于低迷的狀態,1998—2008年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債券融資水平在30%左右,和發達國家相差很大,也與我國股票市場的繁榮形成極大對比。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顯示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因此,在中國,上市公司在外源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嚴重依賴股權融資,形成“重股權融資輕債務融資”的融資特征。
二、我國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原因
債務融資的財務效應包括稅收抵減效應和財務杠桿效應。稅收抵減效應是指由于負債的利息稅前支付,起到稅收抵減作用,從而增加每股稅后利潤。財務杠桿作用是指由于固定利息費用的存在使得股東權益利潤率的變動幅度大于公司總資本利潤率的變動程度。羅斯(Ross,1977)的信號傳遞理論認為,公司經理選擇債務融資,表明了管理者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和未來經營業績預測的樂觀估計,向市場傳遞了資產質量良好的積極信號,提升企業的市場估價,有利于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債務融資存在諸多優勢,那為什么我國上市公司卻偏好股權融資方式籌集資金呢?
外部宏觀環境:從國家政策方面分析,我國目前對上市公司的審批制度尚不完備,資本市場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對上市公司配股資格的審批方面的約束比較松,這就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配股隨意性大;但是,相比借款而言,尤其是長期借款,無論是向銀行借款還是發行債券,依據公司的預期收益率,對公司投資項目的審查比較嚴格,約束性大。所以,上市公司當然更偏向股權融資作為渠道籌集資金;從我國資本市場方面分析,資本市場發育不成熟,有待改善。我國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當股票市場高速發展之時,債券市場則停滯不前。國家政策方面對債券市場管理嚴格,限制多,大大影響了企業發行債券的積極性。由于債務融資渠道不暢,阻礙多多,我國的上市公司更多地選擇股權方式進行融資。
微觀角度:一方面,從企業自身出發,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融資成本問題。相關理論表明,股權融資的成本是高于債務融資,但公司的融資成本與股利發放成反比。在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并沒有形成一個穩定增長的持續股息政策,大多數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紅,所以,從我國上市公司的政策來看,股權融資的成本要低于債務融資;另一方面,債務融資的財務風險高,我國上市公司普遍盈利性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業績差,盈余積累水平較低,經營效益不高,債務融資的財務風險大,因此,我國的上市公司更加偏好股權融資。
三、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的股權融資偏好的現象十分嚴重,并且具有相當大的盲目性,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非常隨意。而這種盲目性將會使得公司的籌資超過項目需要,籌得資金的利用率不高,經營能力根本無法得到提高。
我國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走勢表明其持續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且其表現出的“一年優、兩年平、三年虧”的現象充分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偏愛股權融資決策的弊端,企業籌資和投資的盲目性使得企業斷送了長期的營運能力。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滿足了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但是,由于這種融資偏好并不符合上市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再加上濫用資本的行為及因此造成的資本使用效率低下,定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從而影響國有股本的保值增值,影響公眾投資的回報,進而打擊投資者長期投資的積極性。
四、改進意見
從外部環境來說,政府應加強監管力度,積極完善、健全資本市場,約束上市公司不當的融資行為;從企業自身來說,上市公司應該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建立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管理層教育。
上市公司應該選擇合理的融資渠道以適應公司的長期發展,避免由于股權融資的過度偏好影響到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持續盈利能力;應該根據自身財務特點、經營戰略,科學決策,合理選擇融資手段,實現企業長期、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利輝,曹立新.劉桂.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探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6),90-93.
[2]高威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8(16),103-104.
作者簡介:謝嘉琦(1992-),女,安徽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企業金融。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