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首先,本文從近些年的匯率數據變化的情況入手,結合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分析人民幣升值背后的主要原因。其次,論述了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各個方面影響。最后,再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和相應的經濟學原理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匯率 成因 影響 制度
2005年7月21日,中方宣布廢除原來的人民幣盯住單一美元的貨幣政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圖1可見從2005年7月21日到2013年6月2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8.2765到6.1698,從總體看人民幣升值趨勢明顯,但較前幾年相對緩和些。
一、人民幣升值的推動因素
經濟增長是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中國的GDP增長率在2003年后長期保持在8%以上,07年甚至達到了11.4%,而去年首次達到7.8%,但這也是一個相當高的數據了。而經濟增長說明生產率水平將會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也相應增強,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樣會增強人們對本國貨幣的信心,貨幣需求增加促使著其升值。同時,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經濟增長率越高,實際工資增長率也越高,實際匯率的上升的也越快。而去年經濟增長相對放緩,使得匯率下降趨勢也隨之放緩。
國際收支持續順差是直接原因。中國制造業發展迅速,中國產品以其相對便宜的價格暢銷世界,Made In China的標志隨處可見,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中國的外貿一直是順差。截止2012年貿易順差額達到了2311億美元,增長了48.1%。這也導致了中國持有的外匯越來越多,截止到今年3月,總額達到3.44萬億,相當于德國的經濟總量。根據國際收支說,匯率變化主要是由外匯供求影響,當人民幣需求量增大時,其幣值也會相應增大,這就直接導致了人民幣持續的升值。
在制度上我國匯率制度尚不完善。我國現行匯率制度不同于純粹的浮動匯率或固定匯率,因為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會接受你任何數額的買賣貨幣的請求,而中國是不允許自由兌換外幣的。它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匯率浮動區間過小,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浮動區間由最初的0.3%到2007年的0.5%到2012年的1%不斷擴大,但幅度仍然不夠,外匯市場難以活躍發展。還有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特有的加工貿易方式、直接或間接的鼓勵外資政策、低廉的工人工資等飛對稱性制度也促進著貿易順差的不斷攀升。
二、人民幣升值產生的各種影響
匯率和國內就業水平有很大關聯,眾所周知中國有著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為了給眾多人創造就業崗位,中國就必須不斷發展經濟,GDP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可以多提供上百萬個崗位,而隨著經濟增長,人民幣匯率不斷提高,人民幣購買力也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就會增長,那些靠出口維持發展的企業會受到不小影響,銷量減少導致盈利減少,又進而導致裁員等現象造成大量失業人口。對于進口企業,由于進貨成本減少,公司可以更多地投資于物質資本,而減少人力資本的投資,又變相造成了失業。事實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中國的失業率變化的并不像匯率變化的那么明顯,難道這說明了就業與匯率無關嗎?我認為其實不然,這只是表面現象,當某些部門產生失業人口時,這些失業人口就會向那些有招聘需求的部門專業,而這種就業再分配現象是有成本的,像信息搜尋成本,時間成本等。此外,由于數據的來源、統計方法還有誤差等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房地產市場和匯率水平也息息相關。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上升,人們仍對其產生上升預期,造成不斷有國際游資涌入國內。眾所周知,國際游資具有規模極大、流動性極強、趨利性極強、影響范圍極廣、風險性極高的特點。這么大規模風險如此之大的資金涌入國內,必然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很大沖擊,帶來很多未知的風險隱患。當今中國老百姓最關心和最苦惱的問題之一就是房價問題,近幾年房價的上漲讓普通人很難在大城市買得起一套房子。但房價的上漲并不全是像一般物品的漲價一樣是和貨幣存在內在關系的,即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上升。由于中國房地產業的興旺,大量外資引入紛紛往里投資,最終導致房屋價格被抬到很高,但是這只是虛假的泡沫繁榮,并不是實質的經濟發展。一旦當其升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會預期價格下降,資本開始紛紛出逃,最終導致泡沫破滅。國際上已經有些靠房地產興旺經濟迅速發展,但隨著泡沫破裂而導致經濟一蹶不振的例子了,防止這種現象產生也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匯率升值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我們可以以商業銀行為例。我國的商業銀行主要是經營人民幣相關的業務,總體來說銀行業則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使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升值。而外資的引入也會使銀行資金來源更加充沛,更好的開展和投資各項業務。當然,大量的國際游資使銀行資金過于充足,流動性大大增大,也更傾向于投資風險大規模大的金融衍生品,同時一些壞賬也會相應而生,使風險也因此大大增加。再加上我國的金融體系還不夠健全,風險防范能力不強,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亟待于改善,如果不能正常處理好各種風險事故,有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后果不堪設想。而國際游資的大量流入不利于整個銀行業的改革和負債結構調整,從而使完善金融市場的任務更加艱巨,這樣又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三、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措施
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重要方向。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目前已經國際化的貨幣有美元、日元和歐元等,國際化有著獲得大量的鑄幣稅、更高的國際地位,優越的貿易條件,改善外匯市場環境等眾多好處。盡管我國目前金融體制不健全,資本管制過嚴,央行缺乏獨立性等因素仍然存在,但人民幣國際化已大勢所趨,并也在不斷地得到發展。因為中國政局十分穩定,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有著很大的話語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經濟體;自由貿易區不斷擴大為之做了準備;西方國家經濟發展不景氣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中國政府也相當重視人民幣的國際化。一旦可以規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提升我國經濟地位,也更有利于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匯率制度改革刻不容緩。正如前面所說,中國匯率制度存在著很大缺陷,需要不斷地改進與完善。
1.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為1%,我認為有必要在此基礎上再擴大一些,易綱在今年4月份的IMF匯率制度研討會上也提出近期會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我認為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有助于逐步增強人民幣市場的靈活性,有利于形成匯率雙邊更強的波動,增加單邊套利的機會成本,是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弱,形成一種合理的更趨于市場化的預期。同時,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有助于中國利用外匯市場緩解目前貨幣政策面臨的被動發鈔困境。當這種困境緩解后,人民幣的貨幣供給量將大大減少,國內通貨膨脹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較好的改善。
2.人民幣升值壓力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外匯市場外匯供過于求所致,但從制度層面上可以發現,外匯市場供過于求本質上其實是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中的非對稱性因素造成的。政府要促進外匯市場的對稱性,改變一些不對稱的政策,從而改變國際收支,進而減小人民幣升值壓力。
當然,匯率制度的改革仍然要堅持中國所一貫遵循的“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即根據自身需要,為自己所能掌控,循序漸進的改革。相信在中國政府努力下和整個經濟大環境的促進下,相信改革也會穩中有進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曉.人民幣匯率管理的正確之途[J].中國金融,2005(8).
[2] 黃益平.走向有條件的自由浮動[J].經營管理者,2011(3).
[3] 段趙清.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J].中國市場,2012(5).
作者簡介:童星(1991-),男,江西景德鎮人,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碩士,金融分析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