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已經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本文作者對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的路徑以及影響進行了詳細地分析與總結,希望能夠實現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效融合,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保險市場 資本市場 融合路徑 影響
一、前言
在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保險資金運用多元化、保險證券化開發以及投資型保險產品等已經成為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潮流。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保險市場的效率,增強償付能力,進一步分散風險,有利于保險業的發展,而且還能為資本市場提供巨額資金的證券化工具,增加理性的機構投資者,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如何遵循金融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和健全我國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互動發展,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也成為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的路徑
(一)保險資金運用
保險資金的多元化運用已經成為現階段一種比較具有發展潛力的投資方式,這主要是因為保險資金不僅能夠將風險分攤,還能得到一定的損失補償。保險資金主要分為資本金、借款以及保險基金三部分,其收益率、期限以及風險等情況主要根據資金的不同來源而決定。各國保險公司均在遵循流動性、收益性以及安全性等保險資金運用原則的基礎上運作保險資金,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在保險資金運用的過程中監管是其中的重點,一般都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設定投資比例,然后將資金的運用渠道放寬,監管的核心內容具體包括確定資金運用的寬度以及深度兩方面內容。雖然,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寬度以及深度都不夠,但近年來的資金運用總量卻在快速增長。
(二)保險證券化
保險證券化可以定義為:保險人或再保險人通過資本市場,創造和發行金融工具,將承保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的一種風險管理技術。保險證券化的其中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巨災風險證券化,這是在全球金融創新的推動下應運而生的一種風險管理技術。所謂巨災風險證券化就是指保險人可以對自己承保的巨災風險進行處理,這種技術盡管具有再保險的風險轉嫁的特點,但轉嫁的方式和對象都有本質的不同。
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繁榮與壯大,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分為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從主觀因素上分析,保險人的保險意識不斷提高,在投資保險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償付能力,還要考慮經營狀況。雖然巨災保險可以讓受保人獲取大量的資金補償,但也要承擔現金流失衡的風險,一旦保險人發生嚴重的意外事故或者是經歷了重大自然災害就會使其失去償付能力,這一狀況也同樣影響著傳統的再保險人。從客觀因素上分析,隨著自然環境的逐年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發,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較大。所以,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將巨災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積極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
(三)投資型保險產品
投資型保險產品最早產生于歐洲,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應用于眾多國家,名稱也各不相同,但將保單中的保障因素與投資因素相分離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其中保障因素主要是以保險精算作為基礎的,只提供合同約定的風險保障權益;投資因素則根據保戶意愿,依據共同基金的原理,由保險公司代為運作,保戶承擔投資風險。現階段,投資型保險產品仍然活躍于各國金融市場之中,仍然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投資型保險產品發展較晚,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距離,需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狀況,進行不斷探索與完善。
三、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影響
要想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首先就要不斷提高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管理水平,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在二者都發展較成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融合;其次,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融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要正確對待融合過程中的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解決,而且,由于融合的路徑不同,融合發展的影響也會不同。
(一)對保險市場的影響
兩個市場的融合對保險市場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本市場的成熟、規范程度。如果成熟、規范程度較高,融合有利于保險公司進行以資產負債匹配為基礎的投資組合管理,降低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并滿足其流動性需求。依托于資本市場,保險公司可以開發更具競爭力的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滿足投資者需要,開拓業務生存空間。顯然,巨災風險證券化以及保險公司上市等方式都可以擴大承保業務規模,提升整個保險市場的承保容量。通過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發展,保險產品改變了過去僅注重保障和儲蓄的單調性,拓展了保險業的業務領域和競爭空間,引發了保險業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總之,適度的融合有助于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增強償付能力。但也要注意加強風險管理,防止資本市場的風險傳遞到保險市場。
(二)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二者的融合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在與保險市場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還能完善資本市場結構,提高市場效率,具體內容為:
1.擴大資本市場規模。保險資金數額巨大,而且具有長期、穩定的特點,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不僅可以作為參與二級市場流通的機構投資者,還可以作為發行股票與債券的籌資者。這樣就可以從增加資金供給和刺激資本需求兩方面擴大資本市場規模。
2.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之后,就是其中的機構投資者,必須要遵循資本市場原則。資本市場要想得到穩定發展,也需要借助保險市場這種長期、穩定、資金量大的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也是對其他市場資金的引導,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市場情緒的作用。目前滬深300市盈率已經很低,在亞洲(除日本外),A股已是最便宜的市場,對長期資金而言是很好的介入機會。
3.完善資本市場結構,提高市場效率。保險資金不僅可以刺激一級市場發展,還能活躍二級市場,提高資本流動性。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其長期、穩定具有負債特性的保險資金,追求相對穩定收益,客觀上要求資本市場有對應的長期、收益穩定的資產工具。市場供求力量使債券品種不斷完善,從而也促進了資本市場品種結構的完善。
(三)對投資者的影響
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對投資者來說具有積極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保險資金的合理運用可以使保險費率適當降低,產品競爭力就會增強。投資者就可以在投入較低成本的情況下,獲取相同的保障。多數投資者不選擇重災風險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而保險證券化的出現就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雄厚的資本市場給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投資信心。而且與傳統保險產品相比,保險證券化產品獨立性較強,可與多種投資進行靈活組合,這樣不僅使投資選擇變得豐富,還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所以,保險證券化產品已經逐步成為投資者比較熱衷的一種投資選擇。
(四)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給國民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能夠促進部分儲蓄轉化為投資,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從而拉動經濟增長。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1)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在融合的過程中可以促進自身發展,有利于引導儲蓄轉化為保險、保險轉化為投資或者是直接將儲蓄轉化為投資;(2)無論是投資比例還是品種都可以得到擴大,資金運用的收益率得到了明顯提高,這樣就可以促進資本邊際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3)巨災風險證券化是以資本市場為后盾的,這樣不僅將減輕過重的財政負擔,還能有效降低保險公司的破產率,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傳統的金融制度與金融產品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提高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所面臨的競爭就在不斷加劇。我國金融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就要結合我國實際發展狀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競爭力。具體可以通過保險資金運用、保險證券化以及投資型保險產品等途徑促進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張繼華.基于協調的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對接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08(03).
[2]吳謀可.美國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7(06).
[3]劉娜,李玲龍.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路徑及影響研究[J].金融研究,2009(07).
[4]胡禮文,賀湘.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效整合問題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01).
[5]洪琛.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3).
作者簡介:何培培(1983-),女,北京市人,就職于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金融投資。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