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菲特被全世界人民稱為股神,不僅因為他雄厚的資本力量,還因為他對股票市場精準的判斷,能運用自己的投資理念分析企業的能力和價值,且并不被捆綁于各種已有模型和指標,這是現今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們所缺乏的。但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性,如投機性太強,信息暴露太慢等導致巴菲特的部分理論在中國股票市場不能發揮效用。本文要從巴菲特的理論入手討論其在中國市場上的適應性。
【關鍵詞】巴菲特 投資理念 適用性
要想談論巴菲特的投資價值理念在中國市場能否發揮作用,首先要對巴菲特投資價值理念進行思考。巴菲特的投資價值法則主要有六個方面。即公司發展良好,公司股票才會有收益;需要對公司的盈利指標進行計算;長線投資勝于短線投資;支持有少數幾只股票等。下面敘述這些投資理論以及其在中國市場上的適用性。
首先是巴菲特堅信只有好的公司才能帶給投資好的收益。這在中國股票市場上也非常適用。好的公司不僅有良好的經濟指標,可以保證投資者的收益,更受重視的是他們的無形資產,商譽就是一個良好的體現。巴菲特堅持自己對市場進行調查,他曾經到快餐店調查捷運公司的口碑和使用情況,然后在捷運公司因為倉庫受損股票大跌時大量買入,從而凈賺大筆資金。雖說理論適用于中國市場,但實際操作相當困難。正如股神所說,長久的品牌才受其青睞,但中國的股票市場的初衷在于為上市公司籌集資金。所以無論公司經營如何,發行的市盈率一定很高,進入二級市場后甚至更高,對于無法在一級市場上購買的投資者相當不利,幾乎不會出現國外市場那樣可以低價買入被低估的股票。其次是中國幾乎沒有企業能像可口可樂那樣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中國企業缺乏長期發展的機制,按照巴菲特的觀念很難進行抉擇。還有,巴菲特認為股票是用來賺錢的,所以不能在上漲和下跌時大量買入和賣出股票,一旦市場發生劇烈震蕩,投資者很可能血本無歸。其實這里的含義是有時適當的要與市場反其道而行,這就對投資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能鑒別出被高估和低估的股票,在股市上漲或下跌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操作。這里就要舉出一個曾經的神話,就是云南銅業。云南銅業在2005年時股價僅在3.39元左右,而到了2007年10月8日時,股價復權后最高漲到128.4元,最大漲幅達到了36.87倍。這在股民們看來是個神話,但是到了2008年8月19日,其最低股價只有11.42元,連股價最高時的10%都不到。有些投資者適時的在上漲的過程中賣出,比起那些從頂端跌到買價之下的投資者,要明智的多。
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性也使得巴菲特的部分理論在中國市場中并不適用。曾經中央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研究所所長說過,中國永遠出不了巴菲特,這是由于中國市場投資的不健康性。中國市場是以短線投資為主,持有股票的目的是從市場的隨機和震蕩中獲利,而不是通過公司的盈利分紅為自己獲取價值,這一舉動純粹就是對市場的反應快慢決定收益。投機成為關鍵詞后,導致巴菲特的一系列理論不能試用,如對長期持有股票和只持有少量的股票。在中國,高通貨膨脹率使得股市收益也不斷減少,長期持有股票的目的是通過復利提高收益率,但是中國的高通脹率使得這一舉動十分危險。且中國股市的震蕩使得系統風險很高,這個時候,只投資一支或者幾支股票就是很不明智的選擇。在無法分散風險很高的情況下,若只投資一支股票,就只能在高系統風險情況下再承受高非系統風險。但如果將多支股票進行投資組合,那么就可以降低非系統風險。就再如云南銅業,若只投資單只,并且買賣不及時,很有可能導致在60塊的時候買入最后跌至8塊錢。由于投資者的投機多是動搖性投機,在他們認為市場有泡沫的時候會不斷的買入漲價的股票。此時若是都市下跌,單只或少數幾只股票會讓投資者損失良多。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證券分析師或者基金經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相關知識和理論進行詳細而深入的了解。股票投資不僅僅是投資的一個過程,還涉及到了很多其他的過程。從材料中看,不僅要學習證券方面的知識,為了能更好的了解公司的盈利情況和財務指標,一定要熟悉公司的現代財務理論,即公司理財(如何安排投資融資活動使得股東財富最大化)。同時作為一個分析師必須熟悉財務會計學,如若無法看懂報表就無法讀取報表里內涵的公司價值。還有分析師必須熟悉的,是公司經營戰略和治理的理論,一個公司的股價不僅跟其歷史有關,還跟長期的發展和走向有關。若是不能把握公司走向,則一切都是徒勞。
其次,一個證券分析師,一定要有高度的市場敏感性。要對整個市場和目標股票進行深入的分析,關注每一個可能影響市場走向和股票價值的因素和契機。具體就是每天都要關注新聞。市場總是有很多無法規避的風險,不僅由市場風險產生,有時還是因為政府的宏觀調控。如2010年10月政府決定打壓房價的政策就對大盤產生了影響。10月8日是國慶長假后第一個交易日,滬綜指上漲3.13%,深成指漲3.86%。這似乎是對節前股指微弱向上姿態的確認。由此看出,政策會引起整個大盤的不同。所以要做到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總而言之,巴菲特的理念和精神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對于特殊的新興的中國市場,絕對不能對著他的投資理念生搬硬套,否則將會帶來無法預估的損失,根據中國市場改變著運用才是正確態度。
參考文獻
[1]丘創.從賣雞蛋想到巴菲特[J].新財經,2000(1).
[2]昝勝鋒.從格雷厄姆、費雪到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分析[J].黑龍江金融,2004(4).
[3]劉建位.巴菲特財報分析密碼[J].理財,2011(3).
作者簡介:王波若(1992-),女,漢族,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