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病貴”是目前醫療保障體系中最為嚴峻的問題,而供方誘導需求則是“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聚焦“看病貴”的主要誘因——供方誘導需求,探討供方誘導需求的危害和原因,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從而實現破冰之旅,促進醫療事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供方誘導需求 信息不對稱
一、供方誘導需求
(一)定義
供方誘導需求是外國學者Shain根據“床位的供給創造床位的需求”現象總結出來的“醫生為了自身利益或某種目的在診治過程中給患者提供過度的服務”。目前學術界關于供方誘導需求定義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是醫生通過自我行為的改變,使得醫療需求曲線右移,使供給大于需求,從而實現醫院和醫生盈利;二是認為醫生為了自身利益或某種目的,利用患者跟醫生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變相強迫給患者提供額外的醫療服務,例如額外的藥物和醫療器材,實現創收。
(二)表現
1.檢查過度
目前患者進入醫院,很多醫生為了醫院的經濟收入,會強迫患者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檢查,例如B超、腦CT、X光和胃鏡等。而這些檢查跟患者患病癥狀毫無關系,只是醫生為了自身經濟利益或者為了履行跟醫藥代表的協定,這些檢查被稱為過度檢查。患者本可以使用較少的檢查或者較低的設備完成疾病的檢查與監控,而醫生根據信息不對稱,對患者聲稱高級設備才能更好的完成體檢,目前這類情況在國內多家醫院中均出現類似情況,例如就有春城晚報報道的劉先生因為嗓子疼,被迫進行了艾滋病、梅毒、淋病等疾病的體檢。
2.用藥過度
用藥過度是指患者本不應該用某種藥物或者某種價格高昂藥物,而醫生為了藥物回扣或者藥物利潤給患者無關痛癢的藥物或者昂貴的藥物,從而加劇了患者的支出。某些疾病本可以通過一兩類藥物就可以成功治愈,而醫生則給患者多種同類的藥物;某些疾病可以通過國內藥物的治療便能達到相同的成效,而醫生卻使用國外昂貴的藥物。
二、供方誘導需求的危害
(一)醫療費用增高
供方誘導需求直接造成了患者醫療費用的上升。醫生通過過度服務直接或間接地把醫院負擔轉嫁給患者。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80年至今,我國的醫療費用已經增長了近28倍,并且還在不停的增長。就以大病醫療費用為例,2002年我國大病醫療平均費用為8.5萬元,而2010年我國大病平均醫療費為25萬,這無疑折射出我國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特別最近幾年來,普遍醫療群眾反映醫療費用較以往增加,很難獨立承擔。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單位的醫療群眾。
(二)過度用藥后遺癥
誘導供給需求產生的過度用藥和過度檢查給人們的身體造成了相應的損害,“是藥三分毒”的俗語讓我們知道眾多藥物都有用藥后遺癥(醫源性疾病)現象,這種副作用的現象普遍存在,并且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在身體機能上反映出來,這種專業上命名的醫源性疾病來自于藥物反映和器材反映,例如胃鏡的硫酸鋇,心臟的金屬支架等。就連目前大家普遍認為非常安全的B超檢查,醫學界的相關專家沒人能確保毫無副作用。
(三)醫患關系緊張
如今醫患關系儼然十分緊張,患者毆打醫生或護士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惡性的報復和殺害醫護人員的行為,并且這種矛盾還在不停地升級和加劇。根據最近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全國醫療索賠額已經超過4億元。醫患關系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穩定和醫護人員安全,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根于供方誘導需求。
三、我國供方誘導需求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
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是指醫生知道某些關鍵信息,而患者不知道或者了解很少。在醫療服務領域,很多醫生知道哪種藥物可以很有效的治愈某種疾病,或者哪些器材用于檢查哪些患者的癥狀。但是患者卻不知情,這種信息不對稱會使得醫生根據自我喜好或者經濟利益收入選擇何種藥物或者何種醫療器材,由于目前醫藥機構的監管體系較弱,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這些醫生進行檢查和監督,因此這種現象隨處可見。其次由于醫生有較為豐富的治病救人經驗和生命最為寶貴的觀念,我們很大程度上會相信醫生,相信他們的藥物和器材選擇而不去質疑,這也加劇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二)監管制度欠缺
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騰飛的建設時期,制度建設卻沒能跟隨經濟的騰飛,目前我國的相關監管制度還處于較低水平。醫院由于處于服務行業,并且很多醫院處于半公半私的地位,而且許多醫院的經費來源是政府財政支持一小部分,剩余大部分靠自我創收,正是基于這種體制,醫生為了“創收”,強制患者使用各種昂貴醫療器材,提供各種過度服務。然而卻沒有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員進行監管,因此導致這種供給需求誘導行為日漸流行。
(三)醫療需求缺乏彈性
目前醫生具有絕對的信息優勢,醫生會給與患者相關的選擇,選擇是否使用這種藥物、器材,或者是否進行某種檢查。一是由于大多數患者不熟悉醫藥行業,不知道藥物信息,根本無法選擇;二是由于健康絕對由于金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人們為了身體健康也不會放棄某些器材、藥物或者檢查;三是目前我國醫院醫療器材、藥物的替代品十分少,患者不選擇此種藥物就別無選擇。這是由于此三種情況,導致我國醫療行業的需求價格彈性(價格變動的引起需求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1%所引起的需求的百分比變化)較低,人們別無選擇,只能相信醫生的抉擇。
(四)控制失控
我國上世紀推行醫療機構改革本意是通過市場需求供給達到收益投入平衡,國家推行“以藥養醫”的策略就是想要醫院自我創收,從而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然而定價和監管方面的缺陷使得我國醫療行業異常混亂。根據我國的相關政策,如果藥品平均加成率為20% ,其盈利不低于15%。在這種經濟激勵機制下,醫生為了實現自我利益,治病救人不從醫德、病人需求方面出發,反而是為了醫院和個人,盡可能多地給病人開具昂貴藥品和貴重的檢查器材。
參考文獻
[1]干春暉,周習,鄭若谷.不完美信息、供給者誘導需求與醫療服務質量[J].財經研究,2007(08).
[2]王章佩,林閩鋼.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醫療供方誘導需求探析[J].醫生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03).
[3]朱生偉.供給誘導需求:醫療改革中被忽視的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5).
作者簡介:盛力文(1992-),女,漢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醫療保險。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