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當代大學生情感道德出現的不良現象入手,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情感道德現象的分析,挖掘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并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情感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情感 道德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05-03
近年來,隨著西方價值觀的不斷滲透,“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思想致使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評價紊亂、情感生活失衡、道德監督、調控失靈等現象,加上大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較差,對一些不良事物無選擇地接受,甚至不假思索地模仿,給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學校的進步、社會的穩定都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大學生情感道德教育已成為當代大學不可缺少的一項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需要引起各個大學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一 當代大學生情感道德的不良現象
1.瀏覽黃色網站,發布不健康信息
中國傳媒大學團委日前對此組織了專題調研,并對國內本科大學生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04份。據調查得知,有54%的大學生經常或偶爾瀏覽黃色網頁,有27%的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短信的形式發布過不健康信息,有34.6%的大學生對瀏覽黃色網站、網頁持“無所謂”的態度。
2.不分美丑,行為過激
2011年7月25日上午8點49分,江西省南昌市湖坊某高檔樓盤發生一起血案,犯罪嫌疑人汪××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她是被害人聘用的保姆,后來卻被男雇主包養。導致慘劇的發生,揭示了當代大學生情感道德觀念的喪失和行為模式的偏激。
3.不正當戀愛增多,情感扭曲
2012年11月,選取了我校2009~2011級的在校生做抽樣調查,共抽取6個學院的1300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262份,調查結果顯示,我校被調查者中有67.4%的學生在大學期間談過戀愛,有33%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身邊有同學正在充當別人感情或婚姻中的第三者,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當第三者的原因竟然是為了尋求刺激。
4.少數大學生到娛樂場所從事不正當職業
少數大學生頻繁出入娛樂場所,甚至從事違背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職業。在本次調查中,就有21%的學生認為他們身邊有學生正在從事不正當職業。
二 當代大學生出現諸多情感道德方面不良現象的原因
1.社會道德尺度放寬,造成大學生情感道德下滑
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情感道德體系還未建立,原有的情感道德體系已不能滿足日益改變的社會環境,而西方開放的思想沒有經過過濾就滲入我國,使得我國社會情感道德尺度放寬,造成了大學生的情感道德下滑的現象。在本次調查中,有44.9%的學生表示,如果本班有同學到娛樂場所從事不正當職業,但現在打算改過自新,他們都愿意原諒她,并像其他沒有這種行為的普通同學一樣與之正常交往甚至戀愛、結婚。
2.高校關于情感道德教育力度不夠,在校規校紀中降低了情感道德方面的懲罰
目前,各高校對戀愛的態度都是保持中立的,不贊成也不反對。這種模糊的態度造成了情感道德教育力度的大幅度減弱,同時,高校已經不再把婚前性行為以及流產等不正當的情感道德行為作為一項紀律寫入校規校紀中。在本次調查中,有45.4%的被調查者贊成婚前性行為,有43.2%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有過性行為,有29.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或是身邊的女同學有過流產經歷。
3.家庭教育偏激,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異性好奇和渴望
大部分家長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情感道德教育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做任何教育,另一種是過激教育。過激教育使部分大學生在脫離父母管教的大學里,對異性非常好奇,與異性接觸頻繁,同時也對異性朋友極其依賴。
4.大學生本身缺乏判斷力,“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充斥著整個校園
當代大學生戀愛率急劇升高,有的大學生即使不想戀愛,但出于從眾心理,甚至認為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在社會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不少大學生開始炫耀自己的家庭條件,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就想在尋找男朋友或是女朋友的時候賺回“面子”,加之大學生本身缺乏判斷力,對外界干擾不能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因此,當第三者、在娛樂場所從事不正當職業的大學生就迅速增多。在本次調查中,有34.7%的被調查者認為當第三者是為了錢,有47%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大學生在娛樂場所從事不正當職業是為了錢,這兩項數據足以證明“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已成為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三 加強大學生情感道德教育的對策
1.國家重視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大學生的情感道德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國家能出臺政策,將大學生的情感道德行為記入檔案,像銀行記錄公民誠信系統一樣跟隨終身,那么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社會還是學校,都會重視大學生的情感道德行為,他們的情感道德行為會像他們的考試成績一樣影響他們的就業乃至前途,這也從根源上杜絕了不道德、不文明的現象。
2.社會影響
第一,通過制訂社會情感道德規范,抵制西方不良道德觀念對我國大學生的侵蝕。隨著互聯網等通訊設施的發展,地球越來越像一個村落,西方的觀念不失時機地滲透到中國,影響著中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國社會重拾中國傳統情感道德教育,提倡一夫一妻制,制定每個社會群體的社會情感道德規范,如公務員處分條例中明確指出對拒不承擔贍養、撫養義務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包養情人的;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等行為將給予開除處分。其他社會群體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情感道德規范,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注意自己的情感道德行為,從而抵制西方不良道德觀念對中國大學生的侵蝕。
第二,清除書籍、網絡中的不良內容,禁止大學生出入不符合大學生身份的娛樂場所。嚴格審核書刊發行機構資格,禁止有悖于情感道德的書刊發行。政府應與互聯網經營及維護機構簽署責任條約,責令互聯網經營和維護機構及時阻攔不良內容的網頁、網站等,從源頭堵截違背情感道德的內容蔓延于網絡。酒吧、迪廳等娛樂場所應禁止大學生出入,在這些娛樂場所的醒目位置應掛出警示牌,告知大學生這類娛樂場所是禁止他們入內的,如發現有大學生在這類娛樂場所出入,娛樂場所的工作人員應首先制止,如不聽勸阻應通知學校將其領出該場所。民警也應加強娛樂場所的巡查,發現有大學生出入不符合其身份的娛樂場所時,不但要制止大學生出入此類場所,還要對該娛樂場所進行懲罰、整改。
第三,廣泛宣傳,讓每位社會成員都懂得重情感、講道德。通過志愿者服務、網絡、報紙等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情感及道德標準,讓情感與道德觀念深入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心中。通過宣傳,讓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的情感道德標準,自覺按照標準修正自身的行為,減少瀏覽不健康書籍、網站的行為,杜絕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短信的形式發布不健康信息,使大學生能分辨美丑,為不正當的過激行為感到羞恥。
3.學校教育
第一,課堂教育。在大學生的“兩課”中,不僅宣傳情感道德規范,也要講一些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使大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違背情感道德所帶來的危害,讓大學生了解到當“第三者”不僅破壞了別人的感情或家庭,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而且是整個社會都為之不恥的行為,會遭到他人的唾罵和嫌棄。
第二,生理、心理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生理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保護自己。針對正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開展促進兩性了解的活動,消除對異性的好奇心,從而減少大學生因好奇引發的不正當男女關系,避免大學生誤入渴望性接觸的怪圈。在本次調查中,有25.4%的被調查者不知道正確的性行為防護措施,這也導致了大學生墮胎率逐年升高。要做好性教育,不僅是生理上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和心理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性行為的心理教育,讓大學生明確地知道性行為的產生首先代表著責任,要知道“性”是要承擔責任的,不要貪圖一時享樂而犯下不能承擔的后果。告誡大學生只有婚后的性行為才是有法律作保障的,要謹慎地處理婚前的感情沖動,尤其是女大學生更要做好自我保護,婚前性行為對女生的傷害不僅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因此,通過開展情感道德教育的相關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生理、心理健康。
第三,明確學校對大學生戀愛的觀點。學校不提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談戀愛,但學校提倡談戀愛要講文明。開展樹立“文明戀愛之星”活動。“文明戀愛之星”必須是戀愛態度端正、戀愛舉止恰當、戀愛行為正當,戀愛過程中能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典型情侶。這個活動不僅為在校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戀愛榜樣,同時也激勵獲獎者再接再厲,用實際行動證明愛情的偉大。同時,獲得該項獎勵的情侶,在大學畢業時,學校在推薦工作上給予便利條件,盡量將兩名學生推薦到一個城市,以便將大學的愛情進行到底,使兩人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成為學弟、學妹們學習的“戀愛活化石”。
第四,將情感道德不良行為寫入校紀中,用制度加以約束。近代大學里的校規也明確規范了大學生在情感道德方面的行為舉止,曾經也有過在大學里違背情感道德方面校規的大學生被開除學籍的案例。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樣的校規在各大高校被廢除,這也導致了大學生肆無忌憚地同居,成為別人包養的對象,公開出入娛樂場所并從事不正當職業。如果想改變大學生在情感道德方面的這些現狀,不但要加強教育,還要用制度約束,只有在校規中明確規定這樣的行為一經發現將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才能讓大學生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念。
4.家庭督導
家庭督導是情感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升入大學,脫離了家庭的束縛,家長也缺乏繼續督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意識,尤其對大學生的情感道德方面更是缺乏監督指導。
第一,要讓家長明確自己在大學生情感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家長是學生第一任老師,當然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家長對情感道德的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情感道德觀念。如我校某男生家長鼓勵他到大學找女朋友,希望他畢業就能結婚,并把這個要求作為該男生在大學期間必須完成的任務,時常打電話詢問、督導。于是,這名男生在大學期間頻繁地更換女朋友,結果,在大三畢業時他仍然沒有一個能夠結婚的伴侶,情感上也傷痕累累。
第二,輔導員老師經常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時常督導學生要重情感、講道德。在大學里戀愛的學生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位家長都知道學生在學校已經開始談戀愛了,這就要求輔導員老師及時把握學生動態,經常和學生家長溝通、聯系,讓學生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感動態和道德表現,同時督導學生要重情感、講道德。可以因人而異地開展一些特色活動,如在經過大學生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輔導員老師安排戀愛的大學生們與雙方家長見面,家長要督促指導大學生在戀愛中的行為,給予正確的指引,家長絕不能一味地阻止大學生戀愛,這樣會適得其反。
5.自我管理
國家重視、社會影響、學校教育、家庭督導都是為了讓大學生很好地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情感道德規范,從而外化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理智行為。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課上,任課教師提問學生,如何才能有效地改變現在社會中的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和現象,“我們應首先改變自己,再以自己良好的行為來感染、影響身邊的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能改變整個社會。”大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動地、有意識地自我管理,才能改變如今這些不符合大學生身份的不良情感道德行為,才能真正地改變我們整個社會的情感道德風氣。
參考文獻
[1]宋宏宇.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14)
[2]魏紅衛.大學生道德“知行分離”的教育應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