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是中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通過高考脫穎而出,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經過培養成為國家各項建設的人才。當然,高考這種選拔人才的形式也有很多弊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在目前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較突出的情況下,高考仍然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有效形式,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輕言廢止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關鍵詞】高考制度 沿革 存廢 未來走向
【中圖分類號】G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95-02
高考,對于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尤為熟悉,因為我們很多人或經歷過,或目睹過,或關心過。由于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子們未來的職業乃至人生,而這正是億萬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每年都有上百萬考生參加高考的角逐。每逢高考時節,成千上萬的考生們蜂擁進入考場,無數焦慮的家長們在考場外翹首以盼,那場景人山人海,異常壯觀,因此,高考又被戲稱為“舉國大考”。在喧囂熱鬧的考試背后,許多家長和社會有識之士在思考著高考這種人才選拔形式的利弊,關心著高考的未來走向。
一 高考制度的設立和沿革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此諸多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949年,高等學校沿襲過去單獨招生的方式。1950年,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1951年,全國大行政區實行統一招生。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首次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高考制度被廢除,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畢業即可,但須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工農兵大學生”就是該時期的產物,著名的“白卷英雄”張鐵生就是一位明星式的“工農兵大學生”。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不久,鄧小平復出工作。他在1977年8月的一次重要會議上宣布: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了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這件事在中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被名副其實地稱為“天之驕子”,身上布滿了神秘而神圣的光輝。因為十年“文革”把中國的經濟推到了崩潰的邊緣,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所以80年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他們努力學習,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那個時期國家出錢培養大學生,為他們分配工作。
1999年,對于許多考生和家長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里,全國高校招生數在1998年208萬的基礎上增加了22萬人。此舉大大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但也引發了關于“教育質量下降,大學文憑是否貶值”的激烈爭論。目前,擴招正如滾雪球一般愈演愈烈。2013年全國有912萬人報名參加高考,將有680多萬新生跨進大學門檻。
二 高考制度的存廢之爭及其他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類高等學校在招生形式上曾有過一段由獨到統的過渡時期。1952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首次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自此,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在中國正式確立起來,廢除科舉制度后一直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徹底宣告結束。
1952年全國高校統一招生制度剛一實行,即飽受爭議。最大的爭議點在于它沒有顧及考生的性別、年齡、民族、地域和考生的個性特征等,它用共性扼殺了個性,不利于各類專業人才脫穎而出。因此,這種招生考試制度在實行之初,關于它的存廢之爭也就隨之發生了,其后一直沒有中斷過,直至“文革”發生。
20世紀90年代,關于高考存廢的爭論再度進入高潮,甚至有些海外學者也不甘寂寞,紛紛參與爭論,反映出這場爭論影響之大。參與爭論的各派都認為,治國之道,首在選才。但在如何看待高考這種選拔人才制度的問題上形成了截然對立的兩派,這里姑且稱之為“存派”和“廢派”。
“存派”認為,在目前看來,中國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較突出的情況下,確保教育公平乃社會第一要義,在全國范
圍內實行統一高考,擇優錄取,仍然是正確的選擇。目前高考中存在的一考定終生、重知識記憶而輕能力培養等弊病只是需要改革的問題,并未構成廢除高考的充要條件。對于高考這一適應中國國情與文化的招生制度,在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辦法之前,輕言廢止乃至輕率行廢,可能會造成比現有弊病更嚴重的問題。
“廢派”認為,高考是造成應試教育的根源。高考考試內容陳舊,缺乏創新;考試形式單一,以偏概全,將考生由活生生的個體變成了死板板的考試機器,嚴重摧殘了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實現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消滅高考。持這種觀點的人進一步指出,高考形式上和程序上是公平的,但實質上和實體上是不公平的,置考生千差萬別的個性于不顧,讓所有考生面對同一張試卷,實行全國統考,不利于發掘專業人才和實現社會公平。
20世紀90年代,關于高考的爭論,除了存廢之爭以外,還有“寬進嚴出”之爭。支持“寬進嚴出”的一方認為,“寬進”可以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強烈渴求,“嚴出”則可以保證高校畢業生的質量,保證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因此,他們支持“寬進嚴出”政策,甚至主張“寬進嚴出”政策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先行試驗。反對“寬進嚴出”的一方認為,由于托關系、走后門的裙帶風在中國盛行不衰,“寬進嚴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很難實行,勉強推行“寬進”,很可能導致“寬出”,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他們認為,高校教育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最好的辦法還是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總的來看,對于高校招生“寬進嚴出”,贊成者少,反對者多。到90年代后期,“寬進嚴出”之爭告一段落。
進入21世紀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邁出新的步伐。2001年,教育部在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江蘇省三所高校試行了自主招生錄取改革,到2012年,全國自主招生的高校已達到86所。此次自主招生改革試點,由于是對長期以來以高考分數為唯一依據(保送生和特長生的招生除外)錄取機制的挑戰,出臺后引起高校、中學、考生及家長等各方的密切關注,也引發了教育界關于自主招生的不少爭論。贊成者認為此舉有利于選拔培養各種專業人才,反對者則認為此舉容易滋生新的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自主招生的一種形式,2006年4月,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兩所院校樹起“素質教育”的旗幟,試行面試招生。兩所院校均表示,試驗面試招生的目的是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為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實踐才干提供平臺。不過,這一招生形式剛一出現,便引發了社會大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爭議興趣,有人將其譽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有人則感慨其乃中國最后一道公平防線的失守。
三 高考制度的價值和發展趨勢
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意思是說,現實中存在的東西,盡管自身可能存在缺點和問題,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東西替代它們之前,它們的存在仍然是合理的,仍然有存在的理由,輕言廢止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
高考制度就是如此。如果只看到高考制度的缺點和問題,進而輕率地廢棄高考制度,而改用推薦制、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制等非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那么權力、財富等社會資源就會繞過高考這個門檻進入人才選錄過程,使無權、無財的社會群體在人才選拔的較量中失利,阻斷他們由底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流動,中國最后一道公平防線將會失守。況且,從教育測量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從高考中勝出的考生總體上比“落敗”的考生素質更高一些,掌握的知識更多、更全面一些。因此,盡管高考存在缺點和問題,但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下,高考仍然是選拔人才的必要途徑。
從恢復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實踐看,高考制度對于促進教育發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構教育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復以來,高考為中國高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考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給中國帶來了繁榮,這是不爭的事實。高考實質上是中國基礎教育完成之后,一次大的腦體分工,為絕大多數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提供了成長的平臺,為農村的學子們改變未來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提供了條件。
“四書”之一《中庸》開篇有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指行為不偏不倚,不過不及。高考改革涉及面極廣,社會影響巨大,對其進行任何一項哪怕是細小的變動,都必須慎之又慎。從這個意義上說,繼續堅持高考制度,對它采取“中庸”的態度,做到既與時俱進,又變中求穩,是理性的選擇。《老子》第十六章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告訴我們,烹制小魚時不要隨意翻攪,否則就會將“小鮮”給翻爛。高考制度與其相似。高考是中國一項宏大的基本考試制度,關系著成千上萬考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利益,關系著國家的人才大計,必須保持相對穩定,不宜朝令夕改,云翻雨覆。繼續堅持高考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這才是我們對待高考的正確態度,也才是未來高考的出路和正確走向。
繼續堅持高考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這是中國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識。其實,高考制度自確立之日起直至今天,就一直處在不斷改革和完善中,從高校單獨招生到同一地區統招,再到全國統招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這些都是對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當然,目前高考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想滿足社會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期待,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未來高考制度的改革走向應該著眼于以下四個方面:(1)以學生為本。擴大考生選擇考試與高校的權利,尊重和保護考生的個性。(2)保障并促進教育公平。保持和發揚高考制度的公平價值,通過考試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設,規范招生考試秩序,保障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3)落實高校招生自主權,使高校能夠錄取到所需要的學生,為高校辦出特色創造條件。(4)規范各級政府與學校行為,促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制訂《考試法》以規范各級政府與學校的教育行為,改變對中學和教師的升學率評價。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