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孫子兵法》作為一部軍事經典,其可應用于英語教學的謀略思想有很多。筆者聯系教學實際,結合孫子謀略思想,從教材、學生、課堂、教法等備課方面,闡述了孫子謀略思想對備課藝術的實際支撐。
【關鍵詞】孫子兵法 教學 備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24-02
《孫子兵法·始計篇》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孫子兵法·虛實篇》又強調,“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對待戰爭要運籌帷幄,詳細計算,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措施以主動獲全勝。在教學中,上課要精彩,教師精心備課不僅是課堂成功的關鍵,也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而備課不只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教法、備課堂。
一 備教材,恃吾有以待之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文本體現,其內容、結構和特點都反映了教學大綱中的關鍵理念,是教學大綱具體化為課堂內容的橋梁,是系統地傳遞和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材料,是塑造學生個性的“媒介”。作為教師,要想掌控教學主動權,備好教材是重中之重。在這個學習、深化、融合教材內容的內化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百科知識,要想成功地“授業解惑”就必須要明了教學目標,熟悉教學內容及邏輯體系,清楚教學節點,預測潛在問題,尤其要明確教材中的重難點。從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授課重點和難點、籌劃講授模式,選取教學方法,使自己占“先勝”優勢。
教師課堂上授課要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須將教材內容爛熟于心,鑲嵌于腦。《孫子兵法·兵勢篇》的“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也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同時,在教學內容繁雜的情況下,教師要學會選擇,靈活整合教學內容,做到增刪得當、詳略有度、重點突出,如同《孫子兵法·九變篇》所言:“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梳理清楚重點、詳點、略點、棄點,以及要求學生了解或掌握之點,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一定能獲取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 備學生,動而不迷
《孫子兵法·地形篇》強調“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作為一名教師,應知道“我所面臨的這一班人,他們各自都有哪些能力?有什么才干?有什么情感障礙?在情感上與心智上有什么需求?他們彼此間都有何看法,有何感情糾葛?作為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有哪些潛力?”(Gower,1988)以及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和個體學習方法、對該課程的認識和態度等,這都是備課步驟中的重要環節,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的具體體現。
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教師在備課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強化其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的頑強意志。在“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教師要在“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上下工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特點,從學生身上發現“閃光點”,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保持其旺盛的學習勁頭,使教學經常處于“治”、“勇”、“強”的狀態;同時,注重在學習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及學習方法上對學生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效履行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
三 備課堂,以鎰稱銖
《孫子兵法·用間篇》認為:“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這是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衡量與評價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標準。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善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突出重點,就是在每一堂課中對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師要用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做深入細致的講解,力求講清講透,使學生對其能有清晰、深刻的印象,明確完整的理解和牢固持久的掌握。解決難點,就是要求教師著力分析、解決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而又難以理解的問題,努力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達到心領神會。
課堂教學要高效有序,課堂組織必須井然有序,課堂設計要嚴謹周密,像“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一樣,注意課堂開頭、中間、結尾的教學結構完美,做到首、中、尾互相照應,前呼后應。同時,要合理控制授課進度“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 弩,節如發機”。視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節奏,保證學習效率。
四 備教法,因敵制勝
《孫子兵法·兵勢篇》指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作戰中的“正”強調自保不敗的常規戰法,“奇”強調克敵制勝的非常規戰法。教學中,“正”為常規教法,“奇”為獨特教法。“正”與“奇”兩種教法互作補充,轉化相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常規教法,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也會使課堂缺乏規則與紀律;沒有獨特教法,則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正”與“奇”的合理運用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體現。當然,教法的靈活多樣同樣不可或缺。《孫子兵法·虛實篇》明言“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水能據情多變,無孔不入,無處不滲透,教師也可將水的這種靈活多變貫徹于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伊始以“情”導入,創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中間過程以“課”推進,圍繞教學目標大面積學習新知識、新內容;之后由“課”生“疑”,在小結中巧妙留下問題,讓學生借助思維的“慣性”,靜心體味和感悟。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方法最優化的含義是根據培養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按照教學的規律性和教學原則要求,來制訂(選擇)最好的工作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實現這個方案,以期用不超過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取得對該具體條件來說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為此,備課時教師應盡量預測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準備好應變措施。因為“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五 結束語
欲達必勝的將領必須做到“能為不可能”、“以虞待不虞”,切實將作戰建立在“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基礎上,才能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教師的教學準備如同將領的備戰,也有“多算勝,少算不勝”的問題。完美教學的教師只有充分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才能牢牢地把握教學的主動權。因此,備課就是備戰,就是獲取“教學戰”主動權的根本,精心備課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