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美國影視作品在國際舞臺上反響巨大,好評如潮。現如今,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熱播古裝劇《還珠格格》、《甄嬛傳》也要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筆者認為,這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中國影視作品能否和好萊塢電影一樣取得成功,承擔起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在美國上掀起中國文化熱浪潮的重任,主要取決于臺詞尤其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臺詞的翻譯是否成功。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內容,結合中美文化的相同和差異,可通過直譯、意譯,及功能對等替換策略來翻譯影視作品臺詞,做到在最大限度內傳遞原文信息,實現中美文化傳遞。
【關鍵詞】文化傳遞 影視作品 臺詞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50-02
一 引言
近年來,從好萊塢動畫電影《花木蘭》到《功夫熊貓》,再到《功夫之王》、《功夫夢》一些反映傳統中國文化元素的電影不但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芒,而且在中國市場也反響巨大,好評如潮。許多人甚至認為這些好萊塢電影比中國人自己制作的反映相同故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更勝一籌。這里邊有許多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現如今又聞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熱播古裝劇《還珠格格》及《甄嬛傳》也要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這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中國影視作品能否和好萊塢電影一樣取得成功,承擔起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在美國上掀起中國文化熱浪潮的重任,主要取決于臺詞,尤其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臺詞的翻譯是否成功。筆者認為,針對影視作品臺詞本身的特點,結合中美文化的相同和差異,可以通過直譯、意譯,及功能對等替換策略來翻譯影視作品臺詞,做到在最大限度內傳遞原文信息,實現中美文化傳遞。
二 直譯保持原文內容原文形式進而保留其文化內涵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直譯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風格和民族特色。在某種程度上,直譯不僅能保持原作的特點,而且還可使讀者逐步接受原作的文學風格。如angel(天使)、dark horse(黑馬)、software(軟件)、cold war(冷戰)等。事實上,許多英語詞匯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漢語中了。同樣,許多漢語詞匯也被翻譯成英語。如鐵飯碗(the iron rice-bowl)、丟臉(to lose one’s face)、大鍋飯(big pot system)等。直譯不但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同時,也有助于傳播中國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國。通過直譯,讀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風格。
因此,對于影視作品中承載典型中國文化的臺詞,要運用直譯的方法來保留其中國文化內涵。如電影《功夫熊貓》中的“wugui”“shifu”等。電影《功夫之王》中對于很多中國言語和武術專有名詞也采用了直譯方法,如“one-finger-death-touch”(一陽指),“horse stance”(馬步),“Jade emperor”(玉皇大帝),“Two tigers can’t live on the same mountain”(一山不容二虎)。同時,由于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不斷加深,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語言中承載的文化慢慢融入到不同文化中并被接受,因而不同文化間會產生相同內涵,這種情況也適用于直譯。如電影《怪物史萊克》中,在布置圣誕樹時有這么一句,“That’s not with the Fengshui.”(那不合風水)。再如電影《獅子王》中,當穆發薩因辛巴犯錯而要教訓他時,說道,“Take Nala home. 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此句可直譯為,“帶娜娜回家。我要給兒子上一課。”
三 意譯轉換影視臺詞背后的不同文化內涵
不同語言是其所在文化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本身在一定場景內體現文化內涵。每種語言都反映其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語言的電影反映的文化之間有時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在電影臺詞翻譯過程中需要對反映巨大文化差異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轉換,也就是通過意譯才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理解臺詞背后的文化內涵。
如電影《倒霉愛神》中,兩位女員工在議論女上司時說:“We should try to find the dragon lady one for the bash.”雖然漢語和英語中都有“龍”這種動物,但在各自文化中卻有著明顯不同的含義。在中國,“龍”象征著“權勢、高貴和尊榮,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而在英語中,“dragon”象征著“邪惡與貪婪”。因此,在翻譯時,不能把“dragon lady”簡單地翻譯為“龍女”,而要翻譯為“女魔頭”。這句臺詞可翻譯成“我們應該為女魔頭找個舞伴”。在電影《花木蘭》中有這么一句臺詞“We are going to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若把這句話直譯為“我們要把這母豬耳朵變成一個絲綢錢包”,中國觀眾肯定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只有將其意譯為“我們要將這平凡女孩,打扮成窈窕淑女”。同樣,電影《功夫熊貓》中,有句臺詞“There is a saying,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這句話直譯也不好理解,因為中國觀眾必須知道“present”一詞既有禮物“gift”的意思,也有“現在”的含義,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句臺詞。
四 功能對等原則指導下不可翻譯性翻譯嘗試
電影臺詞翻譯的目的決定了譯者要忠實向觀眾傳遞臺詞中蘊含的信息和文化。但是漢語和英語在語音、字形和語言修辭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對此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從而出現了電影臺詞翻譯中的不可譯性問題,如繞口令的翻譯。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國王坐在汽車里,嘴里念念有詞,其實是在練習一句繞口令,“She sifted seven thick-stalked thistles through a strong thick sieve”。由于中英文的語音,語法和語言習慣都不一樣,沒法完整或者完全把這樣一個繞口令翻譯出來卻還能保留其原有的那種趣味。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能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就可以說是成功的。他還認為,譯文不但再現原文的意義,兼顧原文的語言形式,同時再現原文所承擔的語言功能,努力做到譯文和原文在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上的對等。即使在不可能把原文語言形式所承載的各種意義和功能全部傳遞給譯入語的讀者的情況下,也要盡量做到最重要的意義和功能對等,以便將原文所傳達信息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筆者認為,在翻譯這句繞口令時可以盡量搜尋與原文的英文單詞相互押韻腳的漢語繞口令,根據英語“sh”“s”“th”的發音,然后用相似發音的中文繞口令來替換,“石獅寺前有四十四個石獅子”這樣中國的觀眾就知道這位口吃的國王在刻苦練習繞口令,從而體現出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上的對等。
五 結束語
所有影視作品故事都發生在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情節當中。而觀眾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文化才會更深刻理解電影的主題。因此,在翻譯反映傳統中國文化元素的影視作品臺詞時,不光是要轉換漢語和英語之間的意義,更要進行兩種文化的交流和溝通。這就要求譯制人員不僅要透徹理解兩種語言,更要細致掌握兩種文化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內容,通過直譯、意譯及功能對等替換策略來翻譯影視作品臺詞,做到在最大限度內傳遞原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實現中美文化傳遞。
參考文獻
[1]Nida,U.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2]黃美琳.淺談中國題材的美國影視作品臺詞的翻譯及特點[J].文藝生活,2010(7)
[3]肖魁.對英語電影臺詞翻譯中文化傳遞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2(18)
[4]趙冬華.影視臺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
[5]張毅博、周之南.漢英翻譯中的不可譯性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責任編輯:駱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