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是青少年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是精神文明的建筑師;是人類靈魂的雕塑家。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給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地位賦予了新的內容。
1.與時俱進,打破學科界限,將若干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等素質,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把邊緣學科、交叉學科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逐步把握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發揮好這個作用,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達到發展素質教育的目標。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扮演指導者、促進者、服務者、咨詢者的角色。給學生更多挑戰的同時,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培養學生的探索技能、創新能力,增強實踐能力,促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
3.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
學生個性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個體的全面發展,又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人見解,師生共同討論,暢所欲言,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因此,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個性,能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 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實施素質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是提高教師相關的素質,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
1.提高教師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準
第一,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高尚的道德品質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個知識淵博、品格高尚、能力全面和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迎接任何挑戰,肩負經濟的振興、科技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的責任。所以,提高教師道德品質也是時代的要求。
第二,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應對教師職業有充分的認識,懂得它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教師職業的光榮感,樹立為教育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念。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主要通過熱愛學生來體現。通過教師的勞動,可以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他們的覺悟、啟迪他們的靈魂,所以人們把教師尊稱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第三,教師表率作用的要求。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著學生。尤其是教師的道德面貌是任何教科書、道德箴言、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的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是學生的楷模。
2.要求轉變教育觀念,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第一,從偏向少數“精英”到面向全體學生的轉變。在理論上誰也不想承認自己是面向少數“精英”的,學習成績頻繁排隊,選拔淘汰常態化,這是失敗。面向全體學生,本質上是教育的平等,即不分資質的高低、文化背景、身體狀況等差異,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利。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其結果可以有短長,但其發展過程中得到的關懷不可有厚薄。
第二,從單純追求學科知識的水準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徐特立同志在《各科教學法講座》中提到:“教師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的,就是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除了教學問題,學生的品質、作風、生活、習慣都不管。人師則是這些東西都管。”主要指的是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學科教學中除了智育、德育外,還包括美育、思維方式、方法技能等諸多內容。因此,每一門課都是對學生全方位的教育,都應廣泛地聯系社會實踐,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觀念上的轉變。
第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在“應試教育”的框架內,學生為主體仍難以實現,除了公開課、觀摩課、評優課采用課件時考慮學生的積極參與外,日常教學中“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隨處可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主體地位。他們是學習的、課堂的、時間的主人。提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來構建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是21世紀人才觀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同時,創造出更符合我國國情的新模式。
3.要求教師具備現代教育要求的功底
要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對歷史和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教師應學會并立志做好這個基本工作。譬如,組織教育教學實驗,要有明確的規劃、設計,有該問題背景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有足夠大的空間范疇和時間跨度,還要有數量統計和分析,否則難以做出論斷和科學的發現。我們有完備的教研部門,有無數的教研組,我們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備課、評課或組織一些參觀之類的活動上,因為這是不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
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事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羅謨鴻.素質立國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石鷗、劉麗群.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鞠獻利.教師素質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