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里常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到學校要聽老師的話,要好好學習!”“孩子,走路要注意交通安全!”“孩子,要團結同學,不要打架和罵人!”……家長和老師總愛用要求的口吻去教育孩子,其結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有時還適得其反。
一位要求嚴格的老師,在布置當天的家庭作業時強調,一定要認真書寫,不準潦草。可是第二天檢查作業時發現,有很多學生作業馬虎、字跡潦草,于是大發雷霆,罰其重寫。結果當學生垂頭喪氣地把重寫的作業遞上來時,仍然有幾個學生書寫得比較潦草,一氣之下,老師撕碎了孩子的本子。
某老師很喜歡說教。每天上課前,總喜歡對學生灌輸一大堆的道理,苦口婆心,費盡心機,試圖訓練出一個文明守紀、奮發向上的先進班集體。為此,他還經常耽誤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他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可是最后萬萬沒想到,這個班級的學生總是喜歡陽奉陰違,隔三差五地出問題,整體成績不理想,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興趣與熱情降低,班級學生失去了活力,甚至后來造就了許多雙重人格的孩子。
相反,一位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常常是多做少說。如教寫“美”字。教師先端正美觀地在黑板的“田字格”中寫下“美”字,讓學生美美地欣賞一番,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其美、感受其趣,再教給具體的寫字方法,他說,羊大為美,第三橫就像房屋的橫梁一樣,是主筆,一定要寫長一些,讓學生模仿;這時,老師走下講臺,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練習情況,隨時發現問題,因勢利導給予糾錯與幫扶,甚至手把手地教學生寫好筆畫和結構。然后,再教學生說順口溜:“王家大姑娘,頭戴兩朵花,真美!”(幫助學生記憶字形)這樣的教學想叫學生寫不好字都難。這位老師的教學沒有停留在說教上,在教方法的同時,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掌握方法,學會了學習,做出了精細的工作。這位老師把說教變成了精細的實踐行為。
還有位老師教學生預習課文,并沒有一次性提出許多預習要求,而是這樣做的:同學們,先打開課文,找出課后生字表中的生字所在課文中的詞語,標出注音(學生聚精會神地找、畫、注)。好,請全部找出并標出讀音的學生舉手。你們找得真快!再讀讀生字詞所在的句子,看誰能很快地將這些句子讀通順(學生急急巴巴地嘗試練讀,越讀越熟)。下面請幾位學生試讀這些句子(學生努力地讀著,隨時給予鼓勵)。句子會讀了,那么整篇課文能不能讀下來呢?請你們自己讀三遍,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查查字典,不會查字典的學生,請老師來幫你(學生們嘰里呱啦地讀數遍后,教師抽查部分學生讀部分段落,隨時給予指導與鼓勵)。你們真聰明,一學就會,這么短的時間就學會了預習課文。下面,老師再交給你們一項更加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生肯定會大聲地說:能!)好!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找出課文中不懂的詞語或想弄清楚的問題,看一看誰提出的問題又難又多?(學生一定會仔細讀書與尋找,一定邊讀書邊思考。善于思考、研讀文本自此開始!)……隨著學習的深入,預習的范圍與深度會不斷增加。這就是精細的教育!這項預習工作包括了四項具體內容,如果一次性呈獻給學生,讓他們逐條落實,他們很可能敷衍了事,預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這里,它不只是“教”,更注重“會教”。在精細的實踐指導中學會了所教的內容,明白了“教”的真諦,這非常適合孩子們的受教心理。
這種在精細的實踐指導中讓學生學會教育內容的做法,與只告訴學生該怎樣做,然后讓學生自己照做的做法有著天壤之別,效果也截然不同。后者是越說孩子越糊涂,越說心理越反感,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最后產生逆反心理,產生抵觸情緒;而前者,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饒有趣味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方法,領悟道理,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使學習效果與興趣產生良性循環。
在教育工作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要求學生書寫工整、卷面整潔,自己的板書、批改作業時的書寫也要寫得端端正正;老師教育學生要文明守紀,懂禮貌,那么自己也要舉止文明,彬彬有禮,唯有潤物細無聲,學生才會跟你學,跟你做。
要求式或說教式的教育,往往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慢性癥。一些父母或老師由于經常對孩子進行反復說教,實際是在不斷給孩子以相同的刺激,這種嘮叨式的說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種心理惰性。于是,說教一旦出現再成為刺激,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癥的孩子,其學習效果與興趣將會一落千丈,造成嚴重的教育后果。
許多教師之所以喜歡采用說教之法,是因為一來說教簡單易行,二來受“君子動口不動手”、“師道尊嚴”影響所至。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里曾以洞穴敘事來隱喻啟蒙教育,不要以為自己站在光明之地,就可以憤怒地譴責那些還在洞穴中的“愚人”,甚至把他們綁架到光明中來,事實上應體察到那些習慣于黑暗的人一下子是難以接受光明的。教師能做的就是開窗,一點一點把光明滲進去。說教不僅僅是“綁架”,更嚴重的是只“教”不“會”,學生根本沒有掌握方法與技能,根本沒有形成習慣與情感,到頭來是苦口婆心非利行,忠言逆耳不領情,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只有在教方法的同時,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做出精細的工作,把說教變成精細的實踐行為,才能事半功倍,如愿以償。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