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文綜政治試題的幾點看法黃良福
今年的高考政治試題堅持了以往高考試題所具有的選拔人才、突出能力的要求,對今后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今年試題與往年試題相比,題型分值基本不變,但難度有所增加。試卷中有四道經濟題型,其中經濟學曲線圖形題首次出現,且難度較大;計算題因利潤率偏僻較難;全球化下的企業生產和分配相對難度一般,三道政治題型考查人大、政府、政協,難度一般。四道哲學題型,其中唯物論一道(意識),辯證法兩道(聯系、矛盾特殊性)、唯物史觀一道。文化生活類題型一道。10道一材一題,9道四選二。二卷38題材料沒有用傳統經濟材料,第(1)問以文化產業發展考查黨的領導(相對較難)12分,第(2)問考查文化企業發展經驗(較易)14分。39題以現代漢語詞典修訂反映的文化問題為材料,第(1)問考查文化生活是否贊同10分(試題開放),第(2)問考查認識發展(哲學12分,較難),第(3)問設問靈活,但破題難。合計經濟生活類占30分,政治生活類占24分,文化類占14分,哲學類占32分。
第一,近幾年來第12題都為計算題,但今年放到第13題,第12題變成了曲線圖形題,多數學生平時練習少,一時間不知從何下手,此題要結合平時所學供給和需求曲線的知識,然后觀察圖中虛線部分的變化去判斷,也就是首先要弄清供給和需求曲線,然后根據產量大增(供給增加),價格下降,需求變化較小,根據面積變化看見增產不增收。只有B選項符合。曲線題的出現讓經濟學更有味道,更能體現綜合能力。
例:12.2012年,某縣農民種植的土豆產量大增,但市場沒有相應擴大,農民不得不低價銷售,收入不增反降。圖5的①②③④中,能夠反映這種“豐產不豐收”經濟現象的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此題的出現提醒高中政治老師和學生要注意這種題型的練習,雖然明年不一定考,但教學中不應忽視。
第二,今年第13題為計算題,這是以往沒見過的情況,而且算的是利潤率,新課標和考試大剛都沒有提到,利潤率這一知識點是2002年以前的考點,分為成本利潤率和資金利潤率,此題從題意可看出是計算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結合匯率知識可知,之前利潤24×6.32-144=7.68,之后利潤24×6.27-144=6.48,僅從利潤比較沒有答案。考慮利潤率后之前為7.68/144=0.0533,之后為6.48/144=0.045,可知答案為A。此題雖偏,但只要有經濟頭腦或經濟意識就很容易理解。
例:13.中國H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服裝出口合同,約定服裝單價為24美元,一年后交貨。H公司生產一件服裝的成本是144元人民幣。簽訂合同時匯率為1美元=6.32元人民幣,交貨時為1美元=6.27元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條件的情況下,H公司交貨時的利潤率比簽約時的利潤率(A)。
A.下降0.83% 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
此題給人的提醒是:高考試題是不受課本和考試大綱約束的。老師教與學生學還是應以面廣為宜,忌猜題、押題。
第三,19、20題的②如果學生懂得哲學中內外因辨證關系的道理,那就容易多了。這一知識點放在課本探究中,且沒有說明它們的關系,學生很容易忽視。
例:M中學不唯分數論英雄,而是努力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鼓勵學生勤奮學習的同時,設置道德之星、體育之星、科技創新之星、藝術之星、勞動之星等獎項,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從而營造了“人人有才、個個成才”的校園文化氛圍。回答19~20題。
例:19.該校的評價實踐表明(A)。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是科學評價學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科學評價是學生成長進步的根據;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學校因材施教、培養人才的重要哲學依據;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學生的個性通過不同的評價來表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此題考查辯證法之矛盾特殊性,相對容易。③體現材料,④錯誤,②選項中主觀評價成為根據過于絕對,答案選A
例:20.M中學T班同學小薇關心集體、樂于助人,多次榮獲“道德之星”光榮稱號,老師和同學都對她交口稱贊。她因此慢慢擺脫了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來越強。小薇的成長經歷進一步印證(B)。
①文化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文化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著決定性作用;
③優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優秀文化是解決人的心理問題的主導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此題考查文化生活之文化的作用,相對容易。②的決定作用太絕對,材料中的越來越……的經歷體現潛移默化,③選項對應教材,④選項較難判斷。答案選B
這兩題的②告誡老師和學生,不能忽視探究的學習,要借鑒并學習老課本比較簡單的知識點。
第四,38題第(2)問課本中有三點答題思路,要求學生能在考場上再現該知識點,結合材料去組織答案。
例:38題第(2)問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該演藝公司取得成功的經濟原因。(14分)
這一問的答案可以從材料中概括,相對容易。
答:改制后,公司經營戰略目標明確,市場定位準確;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合理的組織機構保證了公司高效運轉;科學的管理、高質量的演出節目和市場化的營銷形成了公司的競爭優勢;合理的分配制度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演出場次增加、多個節目獲獎,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這一類試題屬于偏易題,高考中年年有,比例不低,要求學生一定要注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這類偏易題要做到不丟分或少丟分。
第五,39題第(3)問屬于送分題,只要寫就給分,不容易錯。
例:39題第(3)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么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
答: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勢壓人;尊重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避免語言粗暴、行為過激;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這類問題值得關注,這類題在高考中肯定會經常出現,分值不大,導向作用十分明顯。本問答案是以哲學為主,用跨學科、生活化的語言來組織的。這是向文科綜合邁進的信號。
總之,今年高考文綜全國卷1政治部分值得關注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這里選出一部分與同行探討,不對的地方望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