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思想,目前已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教師的“主導”作用取代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仍非常嚴重。“學”是活動的主體,“教”是活動的主導,必須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雙方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活動的最大效應,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我們當前和今后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點內容。
一 全員參與,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讓課堂活起來。”怎樣才能活起來?20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形成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全員參與的教學結構,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
1.自學是學生課堂參與的基本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根據這一點,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給他們查字典、詞典,查找有關資料,摘錄名言、警句、優美詞語,做課堂筆記和組織材料的方法。課堂上,安排自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自學時,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基礎、習慣、水平、方式、速度去讀讀、想想、說說、圈圈、點點、畫畫、寫寫,對自認為已學懂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同時,將不太理解的內容劃出來,以尋求解答。另外,還要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讓學生在自學時采用自我鼓勵、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監督等方式,自己講表現、找差距、談成績、擺問題,有計劃地實施教師的教育意圖,讓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小組討論是學生課堂參與的重要階段
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要注重從語文教學活動諸方面去調動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課外應經常組織學生主持會議、主持節目、進行采訪、辦黑板報或校報、開展朗讀比賽、演講比賽和作文競賽,使他們在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要注重對課外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從廣泛的閱讀材料中受到教益,由被動地接受教育變成主動地自覺接受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參與意識,那種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靜態的集體背景”的班級現象也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動態的集體力量”。因此,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要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學習小組可由不同性別和成績、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4名學生組成。小組討論時,要優先考慮那些在全班同學面前想說而不敢說,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先由他們匯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提出遇到的問題,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對通過討論,小組內達不成共識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分別進行歸納整理,準備進行全班交流。實踐證明,小組討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后進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學生們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評價能力都有所提高。學生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公平競爭、彼此交往,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3.全班討論是學生參與課堂的關鍵步驟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此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交流信息、共同學習的平臺。全班同學互相幫助、自由爭論、自主學習所掌握的知識以及獲得的能力,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自己獲取的。
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給予了每一個學生足夠的參與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參與環境,提供了合適的參與機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 明確職責,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絕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態度。恰恰相反,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體,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有這樣一段闡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了……他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我們必須堅決摒棄那種以救世主的姿態高高在上,將學生當成知識容器的做法,應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變“教導”為“引導”。因此,教師必須下決心改進教學方法。
三 教無定法,運用有效的改進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常常是老師口干舌燥,學生霧里看花,學生的主動性不能調動,可謂事倍功半。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必須做到: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對求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在教《回延安》和《再別康橋》時,課堂上先通過老師范讀,然后再讓學生朗讀、默讀、齊讀等,動之以情,緊密融合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使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在理解中受到教育。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托爾斯泰認為:“好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天才,壞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囚徒。”良好習慣的形成,則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養成口頭作文的習慣以及經常練筆的習慣。
3.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
有了興趣習慣還不夠,因為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興趣和習慣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4.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教師要減少發問,鼓勵學生多提問,幫助學生找好學習的突破口,尤其是在全班交流時,教師要讓學生多講、多議,自己要講得少而精,講在點子上,并不失時機地進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當水到渠成時,再對所學知識做出科學的歸納、總結。
總之,教師應密切注意教學的進度,隨時掌握學生反饋的信息,做好調控工作,使學生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