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教壇時,對教育的認識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對學校的美好憧憬和對教師職業的崇敬仰慕。而關于“教育”本身的思考與感悟,還僅停留在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習期自我良好的感覺上。教育是什么?我將追求怎樣的教育?怎樣把教育的新理念與教育的實際結合起來?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未真正去思考。
古有“十年磨一劍”之語,筆者通過近10年的最直觀、最真實的一線教學經驗,邊教邊學的摸索與實踐,對教育教學的思考感悟逐漸豐富和凝練起來。隨著近期“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的開展,由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開始,到運用新課程理念教學,細微到反思每一天是否高效的課堂,使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獲。這些經歷讓筆者感覺到有一種思想慢慢引領著、影響著自己的教育觀,這就是——愛是教育的靈魂。
雪萊曾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所以愛心是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愛是教師必備的道德情感品質,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更是教師教育教學的血和肉、靈和魂。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為向學生傳授道德的人,教師怎么能沒有一顆充滿著熱切的愛心呢?教師灑向學生的都是愛,讓學生沐浴在愛的情感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在“訪萬家”的一次交談中,我被深深打動了。一位家長講了孩子高一軍訓時的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一回家就問自己心愛的手風琴在哪里,要父母幫忙找出來。孩子父母當時很困惑,因為孩子曾發誓再也不碰手風琴了,今天主動要找,而且很著急。孩子也沒說干什么,家長也就不好多問。后來從班主任那里得知,班上搞活動,他主動報名參加手風琴表演。原因是軍訓時練習正步走擺臂時,孩子就是不合拍,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耐心的教官最后無奈地建議在匯報表演時就讓孩子不參加了,免得影響班集體。班主任知道后堅決不同意,而且當著孩子的面說:他是班級的一份子,擺臂沒練好,可以先加強練習;即使到最后還練不好,一樣上場,他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員。孩子被感動了,覺得自己得到班主任的尊重,他首先認可了這位班主任,進而認可了這個班級,愿意為這個班級做事,愿意付出熱情和精力。
得知這件事后,我對這位班主任多了一份敬意,不僅是因為這位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是因為他教育的思想——把對學生的愛化作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巴金先生曾說:“因為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教育本身是人性化的工作,社會需要愛,教師就是“愛”最直接、最廣泛的傳遞者。這里我感受到了那位班主任的智慧,在這智慧中,是愛喚醒了孩子的自尊、自信,相信他也會學會愛、傳遞愛。反過來,如果換作我,該如何做?所以我時常提醒自己:有愛才有教育。
一 愛是一種尊重和理解
愛能打開學生的心扉,使師生間坦誠相待。尊重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這種修養是師德的“調節器”和“控制閥”,是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對孩子的教育要循循善誘,在心理上與學生相容,不能操之過急。理解學生,這就要求老師學會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有思考能力、發展潛力的人,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贊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告訴我:與其去抱怨,不如去行動。只要你能保持對學生的信心,保持對學生的愛心,永遠不放棄,堅持到最后,學生的心和成功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就像我班的一位同學,剛進班級時我初步了解到他因為父母離異,對自我的要求不嚴,學習興趣淡薄,課堂上睡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她父親還認為她是個懂事的孩子。我看她的精神狀態一蹶不振,學習沒有一點主動性,就找來其家人了解情況。她的小姨(代管孩子的學習生活)對孩子的表現非常失望,經常說些刺激孩子的話。基于此,我多次找該學生單獨談話,以一個兄長、朋友的身份跟她講學會自立,講珍惜求學的機會,講近期、遠期的目標,講自己無序狀態的根由危害,講如何積極應對自己的遭遇等。該學生聽后起初情緒有明顯的觸動,主動訴說自己的想法和家庭對她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慢慢敞開心扉。接著她在學習上從一個學科慢慢學習,不斷增強自信,從進步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后來與家長協商她學習美術的事,最終該學生逐漸戰勝自己的盲目、放縱,回到了正常狀態,積極改變自己,陽光地面對自己的不幸,用進步的成績證實了自己的努力。雖然最后離自己的高考目標有一段距離,但他走出了以前的陰影。這件事讓該學生明白了:在成長的道路上,關鍵在于自己!這也使我更堅信學生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愛灌注,這種愛超越一般的親情、友情,超越時間、空間,是可以傳遞下去。
二 愛也要有度、智慧
愛,創造奇跡,創造新人。但是,過分的愛就成了溺愛,成為“制造廢品”,也就是“造就拙劣的人”的原因。馬卡連柯曾直截了當地說,對孩子的愛“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就像奎寧和食物一樣,誰也不可能吃下10公斤的面包并為自己的好胃口自豪。愛也需要有尺度,有分寸”。
愛要有度,教育的藝術應體現在度上。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愛,那她便沒有愛的能力,難免會對社會冷漠,對家庭冷漠;但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愛泛濫,甚至是溺愛,愛就變了味,也錯了位。對孩子來說,過度的或不適合的愛會是一種“不能承受之重”,一種束縛和壓抑,更是一種隱性傷害。
學生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綜合體現。學校教育所給予學生的愛,首先是嚴愛,使學生有一定的約束、規范、原則等。其次是慈愛,不同于母愛、父愛的師愛。超越血緣、親情,愛得清醒,愛得平等,將愛化做一種責任,嚴中有愛,寬嚴有度,努力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才是師愛。
2012年10月我接手了一個新班級,班級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寬嚴失度。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有嚴明的獎懲制度,約法三章,注重細節。簡單地說,學生不會打掃衛生,這很正常,但首先要讓他動手去做,去嘗試,不能聽之任之,以各種理由推脫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為做不好找借口。老師應現場指導,甚至和學生一起動手做,做完后進行溝通,讓他意識到這也是一種學習能力,需要糾正一些認識誤區和總結方法經驗,給他以提示、規范。這樣示范教他如何去觀察、反思、總結,并輔助及時鼓勵。這個新班級首先找到了自身問題的關鍵,什么地方該嚴格要求,什么地方該清楚要求,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真心,以自己的真誠喚起學生的愛心,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準確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
所以說,愛是托起教育的基石。在教育過程中,愛是潤滑劑、催化劑,它能加快教育的進程,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
參考文章
[1]〔意大利〕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