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培養其創新能力。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多媒體 激發興趣 突破重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10-02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為語文課堂的開放提供了最有效、最佳的渠道。通過網絡,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緊密結合、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給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無窮的魅力和勃勃生機。那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直觀動態的演示,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更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效率和質量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一 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生只有對做的事情有興趣、感興趣,才會愿意去做、去學,才會把事情做好,把學習學好。語文課程標準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只有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自覺學習,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融入圖形、文字、影像、聲音、動畫等呈現信息,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中去,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斷給學生創造成功的喜悅,心理上的滿足,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對教師開展教學起到了推動和催化作用。
如《背影》是一篇講讀課文,是朱自清先生寫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憶性記敘散文。文章雖然只是記敘了車站離別這一件小事,但卻展現了一個偉大的主題——父愛。文章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堪稱佳作。教師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最深處,進入虛境狀態,達到忘我境地,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被教育,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自然會加深一步。上課伊始,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一首熟悉的老歌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那些默默操勞、默默關心我們的父親。那是怎樣讓人心動的一份父愛呀!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再來欣賞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親情感動了幾代人,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在屏幕上出示《游子吟》這首詩,在出示的過程中教師旁白: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復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融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通過讀白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思維、興趣集中到了我所設置的情境中,渲染了氣氛,拉近了學生與文章的距離,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交流,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急切探究知識的欲望,學生的思維火花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既加深了對新知的認識,又增強了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巧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圖形和動畫是多媒體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鼠標的移動可將圖形由靜變動,調節圖片大小和播放速度,形式多樣,靈活多變。學生通過觀看和觀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圖形、聲音、文字和視頻的配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課堂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借助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把實際活動過程全面展現出來,既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由模糊變清晰。
如《看云識天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科普文,本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犊丛谱R天氣》這篇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云寫得生動形象。本課的教學難點就在于學會怎樣看云識天氣。我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時,學生雖然讀了課文,但對各種云的形態并不清楚,而且對什么樣的云預示什么樣的天氣并不是十分了解。這時,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里既有各種云的形態變化,又有對各種云預示的各種天氣的解說。學生一邊看著形象直觀的云的畫面,一邊聽著解說,不僅興趣濃厚,而且學生恍然大悟。由于觀察了直觀、動畫的圖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 巧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恰當、巧妙地利用幻燈片、音樂、錄音、錄像等電教手段,使形、情、境、理融為一體,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和諧地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多媒體課件集圖、文、聲、像、動畫等手段于一體,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開展創新思維。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我就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用一系列配音圖片描述課文故事,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學科的教學,更有利于學以致用、聯系實際。在教學本課的結尾時,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討論題:太行、王屋兩座山搬走后,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然后讓學生討論。課堂爭論出現了三種結局,我根據這三種結局用多媒體出示了三幅圖畫:一幅是帶有喜劇性的,人們在這里建成了一個繁華的城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一幅是帶有悲劇性的,外面的人都涌進來,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造成這里社會治安混亂,人心惶惶;一幅是正劇性的,政府在這里大力投資,開荒墾田,高樓大廈林立,城里的人都來這里度假,但由于規劃不合理,亂墾濫伐,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去了平衡。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增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選擇和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