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情感教學法是實現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內在要求。本文主要論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情感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新課程 情感教學法 思想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23-01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鑒于此,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設定的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位于三維目標之首。為此,在新課改的前提下,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老師更應在實際工作中滲透情感教育,寓情于教,以情育人。
一 思想品德教師要具有熱愛、尊重學生的情感品質
教師要把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其沐浴愛的春風,在愛心里成長,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核心。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在曉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時,重視動之以情、以情感人。用師愛融化每一位學生的心靈,讓每個教學環節都充滿著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讓教學真正成為師生思想對話、情感共鳴、知識交流的過程。
如在筆者所教的班級里,有一位學生,他經常在教師講解時或同學回答問題時,情不自禁地“插嘴”。剛開始時,我很生氣很不滿,甚至訓斥他,但是毫無作用。但后來回頭靜下來仔細想想:他“插嘴”也只是急切地向老師和同學們表達他的想法而已,這也是學習的欲望呀,也證明了他投入了學習,沒有開小差。于是,當他再次“插嘴”的時候,我認真傾聽并耐心地等待他,對于他精彩的地方給予了表揚和喝彩。這樣一來,他對課堂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就得到了提高,經常暢談自己的體驗與感受。不僅滿足了這位學生的情感需求,還讓他產生了學習興趣,學習也不斷進步。同時在課外,情感教育也是也必要進行的。師生有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從而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感知——內化——升華——實踐中有所改變。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同甘共苦”,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以理育人,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幫助他們學會做人。慢慢發現,學生越來越信服我,班級也形成了非常好的班風、學風。
二 深入運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實施情感教育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它們都注重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思想品德課的情感教育更是對學生的知行轉化起著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內外的情感因素,將教學與情感教育相結合,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除了課本上的實例外,補充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講清道理,使學生學習知識既輕松又有收獲。這樣,既增加了知識的可信度,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感情上把政治課真正當成一門科學,嚴肅認真地對待。
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內容中的“生命”這一主題為例。教師可先播放一位學生親手為他媽媽做的一個Flash動畫。這種母子情深,能讓師生為之動容,深深地感受到母愛之偉大。教師需要把握這一情感,通過情感激發式講解,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母愛之偉大,感受生命的豐富含義,并及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感恩教育。當師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時,學生便能敢想敢說,敢于表現自己,這為情感場的構建做好鋪墊。當然這需要教師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使師生關系不斷升華,使課堂情感氛圍更加濃厚。
三 注重實踐,深化情感
學生要把道德認識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就需要經過具體實踐。可見,實踐對深化學生的情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多開展自主活動,多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出發,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體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八年級《競爭與合作》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趣味競猜活動,準備四組成語,分別是“教材知識”“情緒成語”“歷史故事”“數字成語”,要求組內同學合作完成,一個人用肢體語言表達,另一個同學猜測。表演完成后,由參與表演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想。有些表演失敗的同學談到看到同學賣力表演但自己猜不出來時,發自內心的說:“我知道他盡力了,我們沒有成功,但我絕不埋怨。”孩子的真情告白,感動了在場的同學,教室里安靜極了。每一個人都在思考同學的話,在反思自己的行為。此時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情境創設法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撥動學生情感之弦,讓他們在體驗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共鳴……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只要教師把教育和情感教學結合起來,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情換情、以情激情,喚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愿望,才能真正落實思品課教學的三維目標,才能真正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