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流傳的美德。在民間至今還流傳有很多與感恩相關的言辭與故事。無論是俗語還是故事,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對感恩進行詮釋。本文主要就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感恩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 感恩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24-01
所謂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利用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進行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簡單地講,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逐漸產生感恩的心態與習慣,讓感恩能夠成為學生自覺的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作為學生個人品質中恒久的組成部分,讓學生能夠對社會、對自然、對他人抱有感激之心。
一 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的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期的教育和引導才能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需要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恩意識,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進而讓學生能夠將感恩行為付諸實踐。從當前的社會環境來看,很有必要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感恩是整個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流傳的美德,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重要基礎,是一種良好的品德,知恩圖報是值得我們進行繼承與發揚的。其次,感恩教育的開展,將有助于學校實現其德育教育目標,讓學校的德育教育實效能得到提高。再次,在當前有部分的中學生已經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人認為我”的思維定勢,而在西藏地區曾發生過的打砸搶事件,也在學生心中埋下了陰影,面對這樣的情況更有必要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們看到這個社會光明的一面。最后,通過感恩教育有助于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夠改善學生的和諧文化素質,最終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
二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感恩教育
1.對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內容進行挖掘,適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表現出“恩”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其中包含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例如在《珍愛生命》中,就是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珍惜生命。而教育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就是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和社會的一種感恩的表現。每一個人來到世間,生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就是給大自然的一種回報;父母養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長大成人,平安一生,而珍愛生命就是對父母的回報;祖國與社會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天然土壤,珍愛生命就是對祖國與社會的回報。
2.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感恩情境的設計和利用
感恩情境的來源相當廣泛,主要來自于各種人際互動情境以及社會生活情境,這些都能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主要包括:說明情境,如富有生活哲理與感恩情節的各種寓言故事、童話以及偉人故事等;體驗情境,可以更好地說明感恩的重要意義,但卻更加隱蔽,能讓學生獲得某種感恩的直接體驗。通過對感恩教育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對感恩的重要意義有切身的體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配合先進的教育手段創設情境。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多種信息源,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在教學《我知我師 我愛我師》時,在課前讓學生去搜集關于老師的名言名句或事跡。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老師被稱為“春蠶”“紅燭”,是因為教師所具有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接著通過各種圖片與事跡營造情境,讓學生能夠理解到教師們的良苦用心,并能從內心對教師的教誨之恩進行感激,用行動去感恩。
3.多利用班會、多媒體、課外活動等平臺,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可以定期召開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中對“感恩教育”的內容與意義進行滲透。同時在思想政治課可以堅持組織學生每一周都講一個感恩的故事,每一個月都為學生放一部關于感恩的電影。同時還要為學生推薦感恩的詩篇。通過為學生塑造出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使學生能在學校中時刻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同時,還可以定期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與辯論會,道理只有越辯越明,通過這兩種活動讓學生對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深化感恩教育。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好家校溝通,一起做好感恩教育,對學生在感恩方面的變化進行觀察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 結束語
人是群體性的,而要能夠在群體中更好的生存,就需要學會感恩,對生活、父母、師長、祖國、社會進行感恩,才能夠更好地去熱愛生命,關愛他人,并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只有牢記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才能夠更好地對中華民族的美德進行弘揚。
參考文獻
[1]張潔萍.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感恩教育的現狀及實施策略[J].學苑教育,2012(20)
[2]梁亞民.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J].讀與寫雜志,2011(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