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依托學生的主體性激活語文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取分層設疑、加強師生互動、組織課堂活動四方面談營造良好語文課堂氛圍的體會。
【關鍵詞】初中語文 營造 課堂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25-0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激活語文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教學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以追求分數為目的,教師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老師寧肯自己反反復復地講解,也不給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課堂氛圍壓抑、沉悶,致使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激活語文課堂,教師應首先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完成教學目標。
一 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樂學氛圍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重要因素,也是激活語文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第一步。教師應研究學生的興趣點,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用形式多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樂學的氛圍。在教學《觀潮》時,由于這是一篇文言文,語言晦澀難懂,學生不能準確理解作者描寫的潮水景象。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一段錢塘江潮的視頻,讓學生觀賞潮水中水軍演練的壯觀場面,以激起學生探索文章雄偉景象的好奇心,營造樂學氛圍。又如教學《再塑生命》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海倫·凱勒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海倫雖然一直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但她不屈不撓的毅力和精神,激發學生對海倫的人生經歷產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改變海倫一生的命運原因。通過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為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采取分層設疑,激活學生思維
傳統的課堂提問形式單一,沒有針對性,不能有效地發揮課堂提問的積極作用。課堂設疑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活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設置分層次的提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成三個層次,然后設置三個層次的問題,如:給基礎差的同學設置這樣的問題:“孔乙己的衣食住行如何?酒店里的人為什么笑孔乙己?”;給基礎一般的同學設置這樣的問題:“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描述孔乙己不幸命運的用意是什么?”;給基礎好的同學設置這樣的問題:“這時的孔乙己名字只是綽號,他真實的名字是什么?為什么作者沒有在文中明確說出孔乙己的名字?”等,然后讓學生有選擇地回答這些問題,可以給所有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都能開動腦筋,這就發揮了課堂提問的作用,又有利于提高提問的實際效果。
三 加強師生互動,構建和諧課堂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環節,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如在教學《五柳先生傳》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講一下對作者陶淵明的了解。當學生能夠說出自己對陶淵明的了解時,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補充或引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所學文章的作者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這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時,學生會想到學過的有關陶淵明的詩《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總結自己所了解的陶淵明生平經歷。這對于理解《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崇尚自然、安貧樂道的主題大有好處等。好的師生互動,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對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四 組織課堂活動,營造合作氛圍
組織課堂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課堂活動,為學生打造一個合作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競爭學習。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以“到底有沒有桃花源存在?”為主題的課堂辯論活動,使學生在辯論活動中開闊眼界,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習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話劇表演”的活動,讓學生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以對話來揣摩桃源人與武陵人的心理特征等,讓學生在話劇表演中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活動,既可以補充傳統教學死板僵化的不足,又能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能力大有裨益。
總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是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為了營造樂學、自信、融洽、合作等良好的語文氛圍,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取分層設疑、加強師生互動、組織課堂活動等方面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