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得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使課程成為動態的、發展的、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 自主探究 激勵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30-01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得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使課程成為動態、發展、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呢?
一 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
興趣是學好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方法,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中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課堂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愿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創設了一個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一種想去探究的念頭。教師走上講臺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并發出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么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以此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課堂上,為這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寬松的、愉快的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就能被很好地激發出來。
二 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是師生展示才能的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采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如在教學八年級(上)第三課《收復新疆》時,我課前布置學生分組收集有關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資料和主張,針對課文中提到“面對新疆局勢危急,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產生分歧”,將學生分成李派和左派,就“海防”和“塞防”孰輕孰重展開辯論,最終使學生理解了左宗棠的“海塞并重”主張的重要性。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及小組的合作學習,為每位學生都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學生互相啟發、共同進步,達到了教學課堂學習的目的和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 不斷擴展學生學習歷史的空間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集文學、史學、地理學于一體。這就要我們進一步開放學歷史的空間。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書。如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與歷史有關的文章,為歷史教學中滲透語文知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講授“三國鼎立”一節時,我就引用《隆中對》《楊修之死》的有關內容,幫助學生認識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又如歷史教材中,有關音樂、體育、美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如馬球和足球、擊劍、圍棋等體育學科的有關內容;半坡氏族人面網紋的圖案、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造型、文藝復興后歐洲的代表建筑等美術素材;《秦王破陣樂》《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翻身農奴把歌唱》《國際歌》等著名音樂;還包括了戲劇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在歷史教材中往往是以文化內容的形式出現的。在歷史教學中利用有關體育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認識到民族體質是民族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也是對學生進行國民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 適時進行激勵評價,讓學生樂于探究
學生需要鼓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給予積極的評價,多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都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這樣一來,就能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和面對失敗的勇氣,增強自信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讓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走入初中歷史課堂,讓學生親歷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過程,讓學生以學習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歷史學習活動中。老師的教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創造地學,做到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