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話說:“文史不分家”,語文和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這樣說,一部中國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國語文教育史,到了現代也一樣,語文中涵蓋了歷史,而歷史又離不開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與歷史知識的聯系。而歷史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穿插應用,也是有其深刻意義和必要性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歷史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32-01
一 以歷史知識為切入點,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在的高中生普遍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這并不是因為教師教得不好,也不是因為課文的枯燥無味,關鍵在于缺乏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這一教學現狀我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切入歷史知識,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高中生有高考的壓力背景,對他們來說,寬松的學習氣氛要比強硬的知識灌輸更重要,而歷史本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恰好滿足了這一要求,通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課文導入,無疑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學習《聲聲慢》一文時,老師可先不著急直接進入主題,帶領學生分析課文進行翻譯等。因為直接進行課文分析,可能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最終可能就會導致學生在某些問題上冥思苦想卻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師可以在進行文章分析之前,把李清照當時的生活狀態以及與趙明誠之間的婚姻狀況給學生做一介紹,讓這段歷史再現。古語有云:“讀其書,知其人。”只有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作一番解讀,方能與作者在寫作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涵。此外,老師也可以借助一些歷史上有爭議的話題來活躍課堂氣氛。對于李清照,就可以“李清照是否改嫁張汝舟”為話題,與學生們進行交流。李清照是否改嫁歷史上是有爭論的,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上內翰綦公啟》中的記載,李清照亡夫之后是改嫁了。但也有人認為《上內翰纂公啟》的全文,始見于李清照去世多年后,很難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作,至少已不完全是李清照的原作。歷史上還有其他著作提及李清照改嫁,但都因缺乏證據不足以得到證明。在經過此番的討論之后,學生的興趣已完全被激發出來,教師應趁此鼓勵學生結合李清照一生的經歷,細心品味《聲聲慢》這首詞的內涵。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氣氛不再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 文史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突出學習過程中學習主體的自身感悟、創新思維能力,力求突破陳舊的教學理念,改變人們對教學的看法,也從側面影響著學生的價值意識和學習規范。通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習慣于老師的風向標的作用,在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追求知識的意識,形成自我的求知方法,為日后的終身學習鋪路。
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老師就可以設計一些課題,讓學生自主學習,體會課文,了解當時的歷史,難度上也應層次分明,逐漸深入。(1)品讀文章,體會課文中的行文妙趣。(2)課堂之外查閱相關資料,并集體討論“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3)楚漢爭霸時期有很多逸聞趣事和成語故事,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分享各自心中的故事,拓展學生群體的知識面。(4)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獨立地去分析劉邦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也可根據劉邦的一生或生平片段,談一談各自的看法。(5)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鴻門宴》組織改編成劇本,待中秋或元旦晚會時現場演出。
其實,語文的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曾有許多學校舉辦過“走進身邊的歷史文化名人”活動,將語文和歷史緊密聯系。通過對身邊歷史名人的調查,學生可做出自己的調查報告。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目前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為高考作文的選材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庫。我們縱觀高考優秀作文,可以發現他們的選材都是從歷史中汲取的。因此,學生的歷史素質對于高考作文的影響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被重視。歷史與文學自古都是緊密聯系的。現今的語文教材中,歷史知識的滲透非常普遍,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不斷積累、豐富自己,引領高中語文教學進入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呂思勉、黃永年.呂思勉文史四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張先華.魅力語文的創新方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