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蘇立忠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乃是重中之重,它融入于知識技能、思想形態、思維形式情感世界的發展之中。閱讀更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大力倡導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把學生閱讀的過程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得以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一 樹立體驗性閱讀教學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收獲和思考。朗讀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課文;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它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氣質都不同,所以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
二 樹立創造性閱讀教學觀
《新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能力。如在教學《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時,文中提及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能夠舉辦一次奧運會,該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這對學生來說,確實較難理解。于是提醒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讓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懂得一個國家能成功申辦一次奧運會,必須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支持。而只有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才能獲得支持。這對于作者肖復興,對于每一個中國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教學,不但能使學生在閱讀時超越文本,提高閱讀能力,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榮譽感,民族自豪感。
三 樹立個性化閱讀教學觀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干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揮出來。
如一位教師讓學生找出“麻雀、老虎、獅子、狐貍”中不屬同類的一個詞,輕而易舉地說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獅子、狐貍都是獸類,而麻雀是鳥類。教師不急于評價,而是進一步問:“還有其他原因嗎?”于是又有學生說:“麻雀有翅膀會飛;其他三種沒有翅膀,不會飛。”教師繼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學生說:“麻雀愛吃糧食,老虎它們愛吃肉。”“麻雀,是母親下的蛋孵出來的,另外三個不是……”如果教師對學生沒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學生怎么會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和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呢?
四 體驗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環視周圍,很多學生缺乏對知識的自我發現和親身體驗,缺乏探究的動機——興趣和習慣。如果老師沒有說過,他們就束手無策。
如教《秋天的雨》一課,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是這樣指導學生自主評價的:“誰能把秋天的雨是什么讀好。”有位學生自信地站起來,認真地重讀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秋天的雨……”“你有評價自己朗讀的優先權,你覺得自己讀得好嗎?”老師這樣引導,學生開始評價:“我把秋天的雨讀出來了,還加重了語氣。”“不錯,你真會體會,不過,除加重語氣外,有時輕讀也能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不信,你可以試試。”學生開始試讀,老師請他自己體會,學生感到聲音輕一些更能讀出秋雨的物。因為秋雨雖涼,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潤物無聲;朗讀時,聲音要輕一些,要給人輕松舒服的感覺。在這個朗讀評價過程中,教師始終讓學生自己當自己的評委,老師僅做引導、點撥,學生是自己的老師,評價功能不是定性的,而是促進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五 引導學生有創意、多角度地體驗朗讀
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中學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有情節生動的故事,韻律感較強的詩歌,語言優美的散文……教師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來展現課文內容,將學生帶入意境中去充當角色,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如,在教學《美猴王》一課時,課文雖只介紹石猴出世及在水簾洞稱猴王的故事。可課文教完后,學生們仍興致勃勃地談論不休,看著學生們如此有興趣,真想讓他們馬上暢所欲言,但學習課文又不能讓他們滔滔不絕于《西游記》中的各種跌宕起伏、妙趣橫生的情節中。面對學生,怎能扼殺其興趣呢?為此,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一節“閑話西游”的活動課,給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課上,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搶著發言。最后,教師再稍作總結。這樣一節課下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了學習、閱讀課外書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真是一舉多得。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讓學生盡情地讀,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生情、讀中學寫,譜寫“初讀——細讀——精讀——誦讀”的四部曲,對增進理解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