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很多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格言”。我們也經常聽到學生說:“我最怕寫作文了,每次布置作文我就不知道寫什么好?!弊魑膶τ趯W生來說確實是個難題,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到什么文字”。這句話精辟的道出了作文與生活的聯系。作文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離開了生活,作文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生活對作文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作文教學與生活聯系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我們應該從生活的哪些方面尋找契機豐富學生的作文呢?
一 走進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觀察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打開寫作之門的金鑰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只有善于觀察,才能發現問題,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寫文章時才可以有效選材,有話可說。如果不善于從生活中捕捉素材,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會陷入“無米之炊”的窘境。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這篇習作,選材時學生竟無話可說,不知寫些什么。究其原因,大部分孩子出了校門就坐車,放學路上的風景、人和事基本沒有機會接觸,有的同學甚至不曾留意放學路上有哪些店面,經過幾個十字路口。因此,我留了一個特別的作業,連續兩天放學步行回家,記錄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兩天后,重上這節課,學生的話題多了,他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放學路上遇到的各種事情,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如詩人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
二 感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作文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寫出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即真摯的感情,實在的感受。學生在寫作文時往往很難做到,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的體會生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隨時記下生活中自己真實的體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日記是家長會后一個學生描寫媽媽會后進門的場面:媽媽回來了,她的臉拉得老長,一句話也沒有說就直接進了臥室,我想媽媽一定是在找東西打我,我的心“呯呯”地跳著。一會兒媽媽出來了,生氣地對我說:“你以后要改掉馬虎的毛病,用心學習”。這時我的心里特別激動,媽媽竟然沒有打我。這篇日記雖然語言有點稚嫩但真實,通過對生活中人物的觀察寫出了一個真實的場面,寫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
三 體驗生活,充實寫作內容
生活是個大舞臺,孩子的世界五彩繽紛。玩樂是孩子們的天性,小學生的各種愛好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積累素材,從而激發寫作興趣。如在指導“傳話游戲”時,我先帶領學生制訂游戲規則,讓他們積極參與,觀察傳話過程中的細節,體會游戲中的快樂,10分鐘的傳話游戲讓學生笑得前仰后合。游戲結束了,他們還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我立即要求學生把剛才的情形、同學的神情動作和自己的心情如實地寫下來,還引導他們回憶游戲時自己的有趣的表情和話語。學生從游戲到作文都進入了情境,寫作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完全沒有了平日里“寫不出”的煩惱。
四 捕捉生活,激發寫作靈感
在生活中,永遠會有新奇的事物使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點滴靈感,嘗試激情寫作。每位學生自備課外練習本,老師提倡學生隨時自由寫作,不規定題目,個性表達,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學生們能以“生活”為基礎,以“真實”為準則,去描繪豐富多彩的校園、家庭、社會、自然生活。如學生在春天踏青時寫了這樣的隨筆:我只知道春天來了草會綠、樹會發芽、燕子會從南方飛回來。但這次踏青我看到了春天不只是這些,更有潺潺的流水、啾啾的鳥叫,它讓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機。正是有了走進自然的機會,才有了真實的生活,才有了生活化的作文。
五 拓寬生活視野,注重學科整合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學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作文教學可以通過學科整合拓寬學生寫作視野,多體驗、多感受。如校運動會上,讓學生做班里的通訊員;美術課后,讓學生寫寫想象作文;數學課后,讓學生談談游戲過程;實驗課后,讓學生介紹實驗步驟。這些作文素材都可以從生活中信手拈來,學科的整合為學生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空。
生活化作文教學是一種與社會、校園、家庭緊密相連的作文教學,它從頭至尾都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來自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有愛才有情,情動而辭發,寓寫于樂,使作文訓練在興趣的驅動下完成,學生也就樂于作文、勤于作文了。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