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性交際用語,它的使用日益廣泛。英語學科在基礎教育中是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英語教學水平與城市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了學生英語成績較差,喪失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本文結合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對改革初中英語教學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農村 初中英語 參與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44-02
新課程改革中,總體指導思想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提高教學質量。英語教學更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大膽開口講英語,積極思考。但在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存在一些問題,相比城市地區,中國農村地區初中生,由于受教學條件、教師水平、學生素質等條件的影響,課堂的參與程度較低,課堂教學效果常常不理想。這樣,部分學生就會逐漸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英語成績越來越差,最終變為英語學困生。下面根據農村地區初中學生英語參與式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就改善課堂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 農村初中英語參與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1.英語素質較差,信心不足
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雖然現在小學就開始開設了英語課,但受到農村地區師資的限制,很多英語教師不專業,英語素養和教學水平有限,導致了學生的英語素質也相對較低。許多農村初中學生不會音標、讀音規則、單詞在句子中的變化、句子和單詞的重音等,他們連最基本的語音知識都不具備,如音節的概念、讀音規則、單詞或句子的重音、單詞發音在句中的變化等。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學生的發音不標準,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時,學生很難用流利的英語進行交流,學生往往不敢開口,膽怯害怕;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英語素質較差,教學中很難聽懂教師的口語,因此較難參與課堂教學。
2.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目的不明確
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在校表現的機會較少,學生們在課堂上往往不愛說話,只有很少的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大聲背誦和朗讀,大部分學生都不敢在課堂上講英語。同時,很多農村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往往是自己課下學習,不敢向老師提問。由于教師很難及時發現這些問題,隨著問題的積累,學生的英語會越來越差,就更不敢向老師請教,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此外,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普遍較貪玩,學習興趣不高,在日常的學習中往往需要教師的督促才能主動學習,學習處于被動地位。
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成效低
在課堂教學中,大多農村初中英語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只講解一些理論知識,讓學生記憶常用的短語和句型,背單詞,強調語法,讓學生會做題。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需要學生開口說,不只是做題,傳統的英語教學,培養出來的是“啞巴英語”。農村學生說英語的機會很少,只能是在英語課堂上,而教師如果不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生就很難有說英語的機會,這樣易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較低,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二 改革課堂教學的措施
1.創造良好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是常用的輔助教學手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具有一定形象性和色彩的教學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雖然初中生年齡普遍較小,但都有很強的自尊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少一些埋怨,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寬容地對待學生。在新版《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里明確指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地表現和發展,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有所提高。
如在學習有關英國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名勝和風光的圖片,讓學生更直接生動地去了解英國的地理、社會、文化、遺跡、風土人情等。這樣不僅可以改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還能豐富學生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思考,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更好地掌握每節課所學的內容。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把握,充分結合教學實際與本班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很多農村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片面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教學中對于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培養不夠。在新課程改革中,對于初中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提出了在英語教學中,改變過去英語教學過分強調詞匯知識與語法結構的講解與傳授,加強對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入手,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的實際能力,通過實踐、參與、體驗和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因此,教師需要營造更多適合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環境。教師可以把每節課開始的前五分鐘,以任務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把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口語交際,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通過表演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勇于參與以后的課堂教學活動。
如,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英文原聲電影,收聽英文歌曲,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演講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若條件允許,教師可邀請一些外教來學校講學,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魅力,從而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開口講英語,逐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更多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形成良性循環。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要想讓學生多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除了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在漫長的英語學習中多參與課堂活動。首先,要加強課前學習方法指導。每節課前必須要求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和生詞表,提前了解課文內容,劃出不懂的地方。這樣,學生明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有的放矢,認真聽講,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學過程。其次,重點指導課堂學習方法。聽是英語課堂學習的第一步,當教師和學生在進行示范性朗讀時,學生必須學會集中注意力并認真聽,注意觀察口型的變化,不要急著去練習模仿,應先把讀音聽準。然后教師再找學生把剛剛所聽到的發音重復一遍。教師要教會學生通過朗讀,不斷地糾正自己的發音,掌握正確的讀音。可以讓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相指導和學習,從而快速準確地掌握英語發音。在學習語法知識時,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討論,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小組交流時小聲說話,面向全班作陳述、演講時大聲說話,也是好的學習習慣。
三 結束語
總之,改善初中學生英語課堂參與方式,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善于與學生進行接觸和溝通,實行因材施教,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從各方面努力,這樣才能真正改善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洪雅蘋.高效教學,決勝課堂——如何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0(35)
[2]周禮東.如何營造良好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氛圍[J].新課程(教研),2010(12)
[3]李沛良.加強情景教學 創建高效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7)
[4]吳衛華.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四個關注”[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