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分層教學中學生兩極分化的研究
在分層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同層次的學生雖然在思想、思維、年齡、體格等方面具有共性,但也存在著個性差異,往往受個體因素的影響,造成成績的兩極分化。主要原因有:
1.外因方面
外因方面:(1)環境與心理的變化。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學生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高二的學生又迫于會考的壓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數學。高三更是剛應付完會考,又要高考,心理素質要求較高。(2)教材的變化。首先,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量、字母,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3)教學的變化。在初中,由于內容少,題型簡單,故課時顯得較充足。而到了高中,課容量增大,進度加快,對重難點內容就不可能像初中那樣有更多的時間強調,對各類型題也不可能講全講細和鞏固強化。這也使高一新生開始不適應高中學習而影響成績的提高。(4)學法的變化。高中數學學習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然而,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往往繼續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習困難較多,完成當天作業都很困難,更沒有預習、復習及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
2.內因方面
內因方面:(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一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習慣于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其表現在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出“門道”。(2)學不得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專心聽講,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在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二 分層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對策
分層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對策有以下幾點:(1)闡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動力;(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3)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意志;(5)個別輔導是對學困生進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6)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信心;(7)以表揚鼓勵為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 分層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現代數學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要注重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方面我們探索了以下教學模式:(1)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2)研究問題,展示新課。(3)解決問題,思維擴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潛力的挖掘,發揮其既是知識的產物,又是知識媒介的雙重作用。(4)拓展問題,思維訓練。要求教師注重挖掘課本典型例題的潛在功能,充分發揮它導向、典型、發展和教育的作用,反復滲透與運用數學思維方法,把數學知識融入活的思維訓練中去,并在不斷的“問題獲解”過程中深化、發展學生的思維。(5)總結問題,思維測評。從思維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變化教學結構、設計思維層次、調控思維節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 分層教學與教師的思想觀念
第一,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巨大潛能和個性差異的人,只要善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第二,分層教學的理念是教會全體學生。這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原則。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教師要轉變以下觀念:(1)教學過程中誰是主體的問題。是否真正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出發?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多進行反思、研究和學習,觀念的轉變才可以實現。(2)教學過程中我們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教師急需把使學生如何學會的觀念轉變為學生如何會學的觀念,成為教學與發展的橋梁,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會使他們終生受益。教育不是生活的副本,教育應為未來生活做準備。(3)心商在教學中的作用。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與心理健康,而這三者皆屬心商的范疇。所以,做好分層教學首先應樹立以下目標: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既使學生智力得到發展,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陶冶;既使學生身體健康,又使學生心理健康。教師要研究出相應的對策,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