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滯后的問題顯現出來,如:課程結構不合理,缺乏綜合性、前瞻性;缺乏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課程內容脫離幼兒園教育實際;課程設置未形成標準化的課程體制等等。針對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當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我校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突出專業技能課的訓練、加強專業基礎課教學、開足必備的文化基礎課程、注重實踐教學活動,培養綜合素養較強的幼師隊伍,以適應幼兒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學前教育專業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79-02
現代幼兒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應具備較全面的育兒知識和音樂、舞蹈、美術、設計功底,以及組織幼兒活動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能,這些標準無疑給當前從事學前教育的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脫離幼兒園實際,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較為普遍,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幼兒園的頂崗實習中適應周期不斷增長,甚至被退回到原教學單位。這一現狀已經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制約了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一 重視專業技能課,強化基本功訓練
學前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教育領域,其目標是培養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具備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職業技能和藝術教育能力的新型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育課程既是必要的教育內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通過對專業技能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獲得必要的彈琴、唱歌、跳舞、畫畫、做(泥工、紙工)、演(表演)等藝術表達能力,并擅長其中一、二項,既有利于今后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1.聲樂、琴法學科的現狀改革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由于生源狀況決定了大部分學生缺乏藝術天賦,加之后天藝術課程設置比例失調,導致學生藝術素質“營養不良”。針對這一現狀我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加大了學習與訓練的課時比例,在音樂素質方面,將技能訓練貫穿于學生在校就讀的全過程。如鋼琴課,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安排專業教師進行輔導,強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同時不斷完善考試制度,定期對學生進行抽樣檢查,督其勤學苦練。要求學生必須通過有關聲樂、鋼琴的考核,不過關者,不予畢業。幾年來,到我校招聘的成都市幼兒園有八十多家,招聘單位對我校學生聲樂、鋼琴的表演技能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2.美術、手工學科的現狀及改革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手工課老師大多數是從事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老師,他們往往缺乏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系統的認識和理解,更缺乏對學科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對幼兒園教改新趨勢的了解。這樣導致了專業課老師在課堂中往往更加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忽視了美術、手工學科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幼兒美術天賦和鮮明個性”的教學目標。因此美術課更應該強調“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美術老師利用寒暑假到幼兒園搞教學實踐。通過教學實踐開發了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及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評價體系,參照幼兒園的教學情景新建了美術、手工實訓室。通過這一系列軟、硬件的建設,增強了專業教師對專業系統的認識及學科間的縱橫聯系,明確了教學的目標及方向,梳理了教材的重難點,進一步把握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新動向。
3.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現狀及改革
幼兒園教育理念是保教結合,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是被放在第一位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健康”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提到“每天為幼兒安排不少于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更要堅持”。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中職學前教育課程設置中體育學科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現在大多數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中直接忽視或者用舞蹈學科取代了體育課這樣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結合目前學校的實際情況,我校集中了體育老師和舞蹈教師,強強聯手共同開發了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同時把兩個學科交叉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有機地把體育融入到了學前教育的專業課設置中去,提高了學科自身的地位與作用。
二 加強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不斷改革教學方法
中職學前教育的專業理論課程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課程,主要有教育法、心理學、英語、幼兒衛生保健、游戲理論、蒙式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基礎理論課。通過以上基本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現代幼兒教育理念,懂得幼兒“保教”規律,掌握教給幼兒各種知識的教學模式及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方法。為實現上述目標,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教學必須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設計、組織、實施幼兒教育活動等相關能力與素質著手,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教材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及《幼兒衛生保健》等專業基礎課教學中,任課教師通過收集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資料,制作成動畫,教材內容全部以課件形式進行傳授。根據教學內容,課堂時間可按6∶2∶2的比例進行分配,即60%的時間由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授課;20%的時間組織學生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并向全班匯報;20%的時間用來組織學生觀看教學輔助錄像,如從幼兒園采錄的精彩的教學片斷等。這樣,學生就能較為直觀地接觸到真實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通過以上教學,徹底改變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 注重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幼兒園的見習、實習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積極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實現幼兒園見(實)習制度化。同時要積極推行先進科學的校外實踐模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觀摩性實踐
觀摩性實踐即幼兒園見習。各學期根據需要安排時間不等的見習。如新生剛進入學校,可安排一次見習,增加學生的專業感性認識,幫助學生了解今后學習的方向和重點,強化職業意識,提高專業興趣,這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另外,結合幼兒園的重大活動,讓學生觀摩、參與,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專業的認識與熱愛。
2.參與性實踐
參與性實踐即專項實習。各學期根據需要安排時間不等的專項實習,重在職業基本技能分項學習與訓練。如一年級上學期結合幼兒衛生保健課程進行一周保育實習;一年級下學期結合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進行兩周教育實習;二年級結合幼兒園活動與設計課程進行隨堂短期針對實習,等等。通過專項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提高了專項技能水平。
3.綜合性實踐
綜合性實踐即頂崗實習。在三年級時安排一年集中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將三年所學的知識、技能、經驗等能力要素轉變成一定的從業能力,重在職業親身體驗和職業核心能力實踐。
通過以上課程改革,學生在學習中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實踐能力,獲得了豐富的育兒知識、提高了畢業生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工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參考文獻
[1]李輝.千禧回眸:展望中國幼教改革之路[J].學前教育研究,2001(4)
[2]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牽引幼兒教育[J].中國教育報,2001(4)
[3]劉強.關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4]左瑞勇.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4):89~91
[5]秦旭芳、龐麗娟.略論21世紀幼兒教師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及原則[J].學前教究,2001(2):7~8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