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各行各業所需的大批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要求他們既是擁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合格的勞動者,更是各行業中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的生力軍。因而在職業學校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職業學校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促進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技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手段。
一 選擇有益于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內容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引起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就是好的開端,要精心選擇構思新穎、趣味性強、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觸動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內容,以豐富多彩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和技術條件,強化學習內容的啟發性與趣味性,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形象思維是指以具體的形象或圖像為思維內容的思維形態,是憑借實物的表象,運用想象進行的多回路、多途徑的實現創新的思維,能使所要思維的內容直觀形象化,便于大腦的理解和思考,容易激發聯想和想象,為思維帶來靈感和創意。電子教學中,結合常用的電子產品,應用多媒體教學和仿真教學,從而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拓展了學生的視覺空間,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參考,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
二 培養創新思維
職業學校學生的基礎知識一般都不是特別扎實,他們的思維局限性也較大,因此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有意識地培養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擺脫原有思維定勢的束縛,實現不斷擴展思維廣度的目的,逐步形成自主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要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和諧、平等、寬松,通過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教學在愉悅、活潑的氣氛中完成,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發展。對學生的奇特想法要正確對待,不能譏諷。
2.培養學生養成思考、質疑的良好習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對不明白的問題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也敢于質疑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和結果,逐步讓學生養成勤思考、敢質疑的學習習慣。這樣學生不但能借鑒、吸收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也能在思考質疑中產生靈感,為創新能力的養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向,尋找多種因素、多種可能性、事物發展的多種原因(條件)和多種結果,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設想、辦法和方案的思維過程。發散思維是最基本的創新思維方法,是創新思維的核心,與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對同一問題找到多種解決辦法,讓學生做多種嘗試,并激勵、肯定學生的這種思維行為。
4.善于從新觀念、新角度去認識和分析事物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主要表現在思維敏捷,變通能力、應用能力強,善于從新觀念、新角度去認識和分析事物。在職業教育中,教師應結合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盡力做到課程內容和即時信息的密切結合,鼓勵學生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結合起來,要擅于將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等新的信息經常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例如利用智力競賽、速度競賽、專題辯論、課題分析、綜合作業競賽等活動來發掘學生的開拓和創新能力。
三 鼓勵創新行為
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之后,創新行為自然會出現,這時教師要珍惜學生的創新舉動,并加以鼓勵引導。
經過一定量的電子技能訓練,老師就要引導學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做點什么?如讓學生分別計算錄音機用干電池和交流電的費用,能不能做一個穩壓電源(已學過)代替電池?能不能用音樂集成塊做一個關門提醒裝置?能不能利用可控硅,做一個漏電檢測裝置?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明白了課堂所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更新教育觀念,豐富自己的閱讀范圍,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創新行為。
在電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獲取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信息,并把它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催化劑,不斷地注入到教材的講義中去,以確保教學的內容對過去具有診斷性、對現實具有指導性、對未來具有預測性,這樣才能真正帶領學生緊跟科技發展的前沿。最后還可以通過演示或仿真實驗加以驗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有助于他們今后在實踐活動中迸發出新的創意。共發射極基本放大電路、直流穩壓電源、邏輯門電路等都可采用類似的方式豐富課堂理論教學,達到教學互動的效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創新就像一棵大樹,創新思維好比這顆大樹的根,內容則是綠葉,創新行為則是創新大樹結出的果實,老師則像園丁那樣辛勤栽培、注入營養。教師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格,鼓勵、引導創新行為,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王波著.創新教育·銳視角叢書——每一棵樹都想開花[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李爽〕